明汯投资裘慧明在节目中表示,在量化多头产品线里,全市场选股比指增更有优势,因为跟踪指数的约束会限制阿尔法的发挥。全市场选股增加的波动率非常少,但增加的收益非常显著,性价比更好。
以下为文字精华:
提问:很多投资者也关心明汯的产品设计、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裘总借这个机会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资料图片)
裘总:我们的产品线设计一开始就是相对比较完善的。2015年2月,明汯推出了量化多头300指增的产品线。后来不断丰富,有500增强,中小票增强,到现在全市场选股的多头产品。
2015年5月,明汯推出了多策略对冲产品线,就是我刚才讲的低风险的多策略对冲产品线。现在也成为我们另一条最重要的产品线。我们现在国内推出两条产品线,一个是以全市场选股为代表的量化多头产品,第二条是低风险的多策略产品。
2015年8月,明汯还推出了CTA产品,现在管理规模也有50亿左右。但我们对规模的扩张也是节制的。在2015年底也推出了中风险的多策略产品线,所以我们的产品线其实在2015年就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了。
因为我在海外做过很多年的基金经理,所以对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设计相对有一定的想法,所以我们对产品线的设计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随着市场对量化的接受程度变化,比如为什么最开始不做全市场选股,因为早期大家对量化选股、量化策略,对明汯的阿尔法能力都有一定的不信任,所以我们当时觉得让超额的胜率更高一点,能够更早让客户接受。
但是现在我们公开业绩都有8年多了,我们觉得市场已经比较认可量化投资策略,在中国量化选股已经是一个主流策略了。中国市场的结构,现在大概50%—55%是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量,然后剩下的40%多的交易量,量化占了其中半壁江山,所以怎么能说不是主流策略呢?肯定是一个主流策略。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验证给投资者看我们确实有阿尔法,所以在多头产品线里面,我们觉得全市场选股是性价比更好的产品线。
提问:裘总,咱们现在其实投资者还有一个头痛的问题。比如说量化多头产品,一种是量化选股,一种是指数增强,然后继指增产品线之后,明汯投资还推出了全市场选股产品线。先给大家讲讲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然后投资者的疑虑来源于什么?选择多了,也不好选。
裘总:我刚才讲的全市场选股是指增产品线的一个升级版。既然300、500、1000指数都没什么特殊性,我们为什么要跟踪没有特殊性的指数呢?
对投资者来讲,最重要的是绝对收益,特别是中国投资者以高净值投资者为主,他们最关心的是说我如果放5年10年,买的产品费后收益年化能达到多少,我的资产会有怎样一个增长,他并不关心要跟踪一个特定的指数。而且中国的阿尔法现在还比较高,不像海外,海外的核心策略不会分给多头产品。而中国由于融资成本、对冲成本等等的各种原因,大家都愿意把核心策略分给多头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量化多头里全市场选股这条产品线明显比指增的产品线更有优势,因为跟踪指数的约束会限制阿尔法的发挥。所以现在我们500指增和1000指增都不卖了。因为我们觉得全市场选股是更好的一条产品线,增加的波动率非常少,但增加的收益非常显著。
提问: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量化选股的产品有哪些特点,和主观选股相比,它们有区别吗?量化选股其实也是咱们人主观输入程序,调整其中的因子。所以咱们很多投资者总觉得这两个是不是趋同,给大家讲一讲。
裘总:这背后的投资逻辑都是赚取市场上某个阶段的无效性。从这个说法来讲,大家都知道中国早期也有比较多的人工高频,只是现在可能拼不过机器的速度。但是现在也还有一些加上主观判断,不是跟量化的高频、中频拼速度的,也还能非常高换手地赚取一些收益。
同理,中国市场历史上也有一些做得比较优秀的、换手比较高的一些主观策略、主观基金经理。可能以民间派为主。因为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比较大,通常是以基本面选股为主。同样基本面选股主观和量化都有去做,所以最后盈利原因都是一样的,但每种方式各有特长。比如在短周期上,刚才讲了人工对盘口的分析、对市场的反应没这么快,几十档盘口数据,人工根本分析不过来。
量化则通过强大的算力瞬时就能算出这样一个盘口意味着这个股票要涨还是跌,所以在中短周期上,量化有它广度的优势,因为同时能覆盖5000只股票——主观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不可能同时覆盖5000只股票,而且要能对每个交易的价格和交易量进行反应。在短周期策略上,量化的策略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比较长周期的策略上面,主观反而有一定优势,因为量化策略都是基于公开的结构化数据,市场的一些变化,它抓取的没有像优秀的基本面研究员那么深入。举个例子,像光伏行业,光伏的硅片价格大家觉得未来预期要下降,如果看过去的业绩这些公司都很好,但今年以来不管新能源还是光伏,股票都在下跌,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并没有那么好,这就是量化很难获取的一些数据。
所以我们一般认为:长周期的投资来讲,主观投资更有优势;中短期的投资来看,量化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