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旧时漳州民间过年,多随古俗,农历腊月(即十二月)十六要做“尾牙”,所谓尾牙就是本年最后的一次祭祀,民间置办祭品上供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并祭祀十方无主游魂(俗称“门口尪”)。
2、这纯属封建迷信,借此祈求鬼神保佑。
3、 “尾牙”这天晚上,漳州有个习俗,凡有雇佣店员、伙计的商行店主都要备办一顿丰盛的晚餐,宴请全体员工,席间,老板对来年聘用人员的变动采取多种形式给予表态以示去留,如对不称职者要予辞退,便在宴席上将一盘鸡的鸡头对准那位员工的席位,意即解雇;或是对要辞退的伙计,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辞弃;还有一种是老板亲自向那位准备解聘的伙计敬酒,表示辞行。
(相关资料图)
4、这些不动言词的辞退风俗,却令人感到十分尴尬,也闹出过不少吵架责骂之事,后来便逐渐废除,改为通过介绍人转达辞退之意。
5、 “送神”,即“送尪”,就是送“灶君公”上天。
6、据《礼记·祭法》中记述,灶被列为祀典的七祀之一、受到天子和庶人的供奉。
7、《敬灶全书》说:“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8、漳州民间就是据此古俗,于送神那天在灶头换上一张用红纸刻印的新“灶神”,上面横书“司命灶君”,中间是神像,两边一副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
9、上供三牲祭礼,并供奉花生糖、麻片糖、生花等糖果伴以祭祀。
10、这是民间循古俗而进行的另一个迷信活动。
11、 在祭灶送神这个活动中,漳州民间还流传有两个传统:一是“官三民四”,即官家于十二月廿三送神上天,而平民百姓在十二月廿四举行。
12、原因看来是官家多有作恶,需提前送神上天求得灶君奏报时多说好话,这叫“恶人先告状”;二是“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祭灶送神须由男人主祭,以显示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13、 腊月十六做“尾牙” 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做“头牙”,一般商家,渔民及海陆运输者,每月初二、十六均有“做牙”之俗,一直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称为“尾牙”,以与二月初二日“头牙”相对应。
14、 俗谚有云:“尾牙先生,送神长年”。
15、意即到了“尾牙”这一天,村中私塾就停馆了,学生不必再上课,塾师也要回家过年了。
16、 “尾牙”这一天,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门口公之俗,而城乡店家行交商号,均要以丰盛三牲礼品孝敬土地公,焚香点烛,祈求明年生意兴隆,然后烧金纸冥币,燃放鞭炮。
17、 入夜以后,东家设宴款待伙计,以酬谢伙计们一年之辛劳,大家纷纷人席,丰盛菜肴也已摆出,但此时所有伙计,面对丰盛宴席,却毫无欢颜喜色,反而个个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大家睁开双眼,注视着东家手中所提的酒壶,究竟今晚要为谁斟这头杯酒,只见东家脸上露出笑容,提起酒壶,慢慢地朝着某一个伙计面前的酒杯,将酒慢慢斟下,此时那个伙计顿时垂头丧气,有的面如土色,双眼珠泪随东家壶中酒液同时滴下,其他伙计同时投来同情、怜悯的眼光。
18、原来这一杯头斟酒,东家为他先斟,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
19、因有时明言不好意思,故而设下此俗,所以过去每年店东虽设酒筵款待伙计,但因有此俗例,所以菜肴再好,也无心品尝,到了头杯酒斟后,被辞退者心伤,其他伙计虽然松了一口气,但物伤其类,说不定明年轮到自己饮此头斟酒,所以总也无心品尝桌上的佳肴美馔,故俗谚有云:“尾牙无好顿”,原因即在于此。
20、 后来店东们也颇觉此能使大家扫兴,有点煞风景,为避免一开席就使伙计失去兴致,后来改用出金鸡之楼,这道“金鸡”待酒席临近结束才端出,而由头家亲自接下摆上桌面,鸡头对准谁,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
21、 在酒席上这么耍花样,终究使人扫兴,以后就改用在年终的红包里表明,在红包的纸上直接写明。
22、因某种原因,明年另请高就云云。
23、 做尾牙之俗,一直沿续下来,并同辞退职工之事分开,所以大家开怀畅饮,宾主同乐,至于辞退职工,国营有国营的制度,私营有私营的办法。
24、企业家可以辞退职工,职工也可以“跳槽”,自由得很,完全同尾牙脱钩。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