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当人们真正搞清通货膨胀概念之时,恐怕也就不会轻易把物价上涨定义为通胀了。但为什么还要用通胀做标题?最多是“入乡随俗”罢了。稍微解释一下,按照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无论如何都是货币问题。如果以“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进行等量替换,那一定会有“物价上涨无论如何是货币问题”。但“物价上涨无论如何是货币问题”这个命题显然不成立,因为供给不足导致物价上涨绝非货币问题。
当然不是否认物价变化中存在货币因素,但货币只是影响因素之一。逻辑学早就明确指出: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个反例。但现在的问题是:对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的信徒而言,不管你举出多少反例,他们都会视而不见。比如,日本10年投放基础货币,但并未因需求过旺发生恶性通胀。前不久,日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解释为什么日本物价上涨却不加息时就表示:当下的物价上涨是输入性的,而非内需旺盛所致。现在,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物价上涨,是不是货币问题?当然有此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吗?如果是,那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只是期货市场炒作原因?还是美国煽动“俄乌冲突”所致?两大诱因混合一体,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的信奉者却宁可将其视为“货币现象”,进而认为紧缩货币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资料图】
近日,美联储如约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而美国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CPI数据是8.2%,依然维系高位。就在美联储加息之前,华尔街一众大佬齐声呼吁美联储尽早调整加息节奏。在华尔街看来,加息是柄“双刃剑”,尤其是非货币因素对物价的强力扰动,不仅会让加息效果事倍功半,而且用力过猛或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构成重大冲击。
其实,按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的观点:鉴于能源和食品存在需求刚性,所以能源和食品价格基本不受货币松紧的影响。那为什么美联储还要连续暴力加息?这里面会不会有更深层的原因?现在看,在美联储暴力加息之下,欧洲很惨,而亚洲一些国家似乎也开始身陷泥潭。
欧洲为什么惨?第一,俄欧“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之后,欧洲那些高耗能、高耗气企业近乎绝望,开始考虑是否该逃离家园;第二,美联储暴力加息,迫使欧洲跟随加息以防止金融资本大量逃逸,但这样做,对欧洲实体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现在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差异越拉越大,而现在又面临经济空心化威胁,那有关欧元存续的各项条约、公约是否还能维系?还能维系多久?
最近有报道说:今年以来,英镑兑美元汇率已累计下跌约20%,进入10月之后,英国经济活动正以近两年来最快的速度收缩。此外,亚洲一些国家的货币在美联储暴力加息的背景下亦显“岌岌可危”之状,自3月底以来,各国本币兑美元贬值10%以上者比比皆是,韩元七个月贬值17%,菲律宾比索12%,印度卢比10%,其贬值幅度已超过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期间。
如此之大的贬值幅度,不仅严重破坏了这些国家的贸易平衡,而且大幅加重它们的债务负担。据世界银行和IMF的数据,在韩国、印度和泰国的总债务中,有70%需要以外币计价和结算,而菲律宾这一比例更高达97%。本币贬值,意味着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需要花费更多本币去购汇偿还外债。
削弱别人相对抬高自己?历史地看,往往如此。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乃是颠覆不破的历史规律。美国会收到怎样的“罚单”?美元、美债地位必然遭受严重侵蚀。最近,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日本,开始偷袭美国国债市场,在未事先告知的情况下,两天缩减600亿美元短期美国国债。这不奇怪,各国政府为稳定汇率势必需要在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美元现金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足够的美元现金收入,必然会考虑抛售美国国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央行今年以来已累计减持了3000亿美元的美债。而来自美国财政部的消息显示:当美国国债总额逼近31万亿美元时,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数额仅为约7.5万亿美元(今年7月份数据),与最近一年来的高点——7.73万亿美元相比,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减少了2300亿美元左右;外国投资者在美国国债中的占比为24.3%,而2008年之前,这个比重基本保持在30%以上。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