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靠“加官进爵”留人,基金市场或留下一地鸡毛
深圳某公募近日提拔一位女副总,引来市场热议和同行羡慕:入司刚满五年就被提拔,很有可能是目前最年轻的公募女副总。这种始于2020年初、至今仍在持续的明星基金经理升任副总现象,是典型的“加官进爵”留人方式。据悉,个别基金公司的副总数量,已经高达17位。
把“副总”头衔当商品批发,以此来留住年轻的基金经理,特别是年轻的女基金经理,实在说不清是留“人”还是留“才”,是为了基金发展还是有其他什么考虑。反正是,入司五年就能提拔为一家公募基金的副总,有点不可思议,而一家基金有17位副总,更是不可思议。
这些年来,围绕政府机关80后、85后、90后官员破格提拔的事,舆论和公众非常关注。而在提拔的年轻官员中,后来发现,有些人还真的是非正当渠道提拔起来的,从而给舆论公众留下了很多论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怎样的破格提拔,都还是有一定规矩的,尤其不会出现在没有职位的情况下强行提拔的现象。至少,需要腾出岗位之后才能对年轻人破格提拔。
然而,从基金业的情况来看,似乎没有多少规矩可言,不然,怎么可能出现一家基金公司有17位副总的现象呢?而入司五年就提拔为副总,不比工作五年就提拔为副处还要扎眼吗?毕竟,基金的副总不仅有地位,更有利益。一家稍大一些的基金,进入公司管理层,少说也得几百万一年吧。公募基金带有一个“公”字,亏钱赚钱都是由“公家”背着的,赚钱时,公司高层们把资金福利带走了。亏钱了,则由公司担着、“公家”背着。如此提拔公司高管,真的只是留人吗?真的没有其他原因?
在我们的身边,确实有些天才,有些能干的人。但是,要想达到五年就走上公司高管行列的地步,还是非常少的。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容得下17名副总,说明这家公司的人才已经拥挤到只能往高管行列安排的地步了,就不存在用批发高管头衔来留人现象。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并不是人才太多,而是人才太缺,以至于只要稍稍有点“才”,就要用公司副总来留人的现象。且这个“才”是真的还是假的,实在说不清。
殊不知,判断一名基金经理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不能单纯靠文凭、靠一次投资的业绩,尤其不能靠颜值、靠能说会道,而是要用时间来评价。因为,巴菲特所以成为巴菲特,就是因为依靠长期投资效益来证明自己是“股神”。按照巴菲特自己的介绍,其选择某家企业投资,都是持续观察、反复谁论证,才最终确定的。且一旦做出投资决策,一定是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炒作,三、五年都是短的,有的已经长期持有了。那么,对来到公司仅仅五年就被提拔为副总的基金经理来说,提拔的依据是什么呢?其业绩是如何体现的呢?是靠颜值还是靠文凭呢?如果是靠业绩,五年时间根本无法判断其投资的能力和水平。即便有业绩,也是碰运气,而不是靠实力。更可能的原因是,这是一家公募基金,“公家”的基金有开出如此高的条件的“能力”。
管理层要求不断提高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以此来改善资本市场的投资结构,从而给了基金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基金业到底如何发展,如何才能把基金真正做起来、做成优质的机构投资者,人才确实很重要。但是,也不至于需要用批发高管的方式来解决,而应当用奖金来激励。作为基金经理,如果业绩做得好,自然回报也高,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为什么非要用一个副总的头衔给其戴着呢?更何况,现在有些基金经理,是东打一枪,西打一炮,没有定心。其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为了留住这些忠诚度不高的人,用批发副总头衔的方式留人,就真的中了他们的计、上了他们的当了,也扰乱了基金市场秩序。
基金市场不是无序市场,基金业也不是无序的行业,基金的高管更不是留人的筹码。如果为了一时的利益需要,做出批发公司高管的行为,有关方面就应当介入调查一下了。尤其是深圳的这家公募和有17位副总的那家基金,都得调查。因为,这不太符合基金市场的实际,也不太符合金融监管的要求。尤其是17位副总的公司,纯粹是胡来,是拿投资者利益当交易筹码。如果这是一家公募,甚至可以认为是不正之风,必须整治,避免出了严重问题再被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