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均投资马志宇在节目上表示,随着量化规模现在突破万亿,确实α相比几年前更难做,但是α虽然难做,目前量化策略仍然是显著有效的。
以下为文字精华:
(资料图)
主持人:主观策略可以择时,指数增强策略中为什么很少看到择时?
马志宇:之所以指数增强策略很少择时,是因为量化选股比择时的胜率要明显更高。
全市场有4000多只股票,量化策略可以对每一只股票做分析判断,然后选出差不多1000只股票形成一个组合,这个组合战胜指数的胜率就会比较高、比较稳定。择时是只针对一个指数,或者有限几个相关性很高的指数来判断它们未来的涨跌,这种判断胜率就不会那么高。
所以从策略的角度讲,选股策略明显要比择时策略更加稳定,而且择时和选股某些程度上是冲突的。比如现在看空市场,择时只能是清仓,清仓就没有办法再选股,选股上的收益就赚不到了。因为有彼此的矛盾,而且选股策略胜率更高,所以市场上主流指数增强策略都是选股类型的策略。
主持人:投资者非常关心市场风格的频繁切换,量化指数增强策略又一直保持满仓运作,即使风格切换情况下还满仓运作,量化策略又该如何去控制风险?
马志宇:对于指数增强型策略,我们对风险的定义是:净值不能偏离指数太多。我们的目标是持续超越指数,并且在一段时间里不能跑输指数太多,这是对于策略运行风险的定义。
基于这一点,在策略运行上,会把组合配置在风格上和中证500指数尽可能贴近,比如在行业配置、市值配置、价值成长属性配置上,都会和中证500指数本身的风格比较贴近,以此控制组合风险。
主持人:有人说规模是管理人业绩的天敌,规模的变化也是很大的挑战,灵均投资现在管理规模有600亿左右,这时候如何平衡规模和业绩?
马志宇:平衡规模和业绩,首先是要把投研做在前面。这些年来,我们在投研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投研人员上,包括IT方面,包括机器设备方面,每年投入都是很多的。
另外在策略研发方面,我们也特别重视大容量策略的开发。比如说当前管理规模在600亿,我们实际的研发目标是在1000亿,所有测试都是在基于更大的容量下进行的。
为了做好大容量策略,我们也是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比如说拉长预测周期,比如说对于流动性更好的股票上的预测能力要不断提升等等,策略迭代的方向也是要保持容量上的可持续性。
在投研策略开发好之后,在销售募集这块也要控制规模。我们一直是秉持着投研先行,在有控制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募集,用这种方式来达到业绩和规模的平衡。
主持人:国内量化市场发展迅猛,整体规模已突破万亿,您如何看待市场规模不断上升的时候α越来越难做的情况?
马志宇:随着量化规模突破万亿,确实α相比几年前更加难做。但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点,α虽然难做,但目前量化策略仍然是显著有效的。
包括今年规模以上的量化私募,据我观察500指增产品平均的年化超额仍然能够达到15%左右,这体现了量化策略整体的有效性。海外市场方面,像美国市场,量化规模的体量应该说比国内大很多,即便在这种市场下,仍然可以看到优秀的管理人每年持续产生正超额。
我们首先承认市场难做,但是量化策略并没有失效,它仍然继续保持有效性。
同时作为投资策略,是否该投这类产品,肯定还是要横向进行比较。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就是利率是在下行,包括更多的资金涌入到权益类的市场中,包括像过去几年里,主观权益类的策略超额收益能力也是在下降。
所以说横向对比来看,我认为现在量化策略仍然有非常好的配置价值,相比其他策略来看,仍然具有自己一定的优势和特点。
主持人:今年成交量走低,对于量化有什么影响吗?灵均有什么新的应对方法?
马志宇:量化策略整体比较偏好高流动性的环境,今年由于市场大盘指数表现不好,所以市场交易量也相对要低迷一些。
但是今年交易量整体并没有严重的萎缩,如果和2018年相比,比当时要好出太多了,当前的交易量整体上对于量化策略的影响有限。
对于具体细分策略来讲,流动性对于偏高频的价量类策略影响更大,那种策略对流动性更敏感。
对于灵均来讲,我们一直在开发大容量策略,其实也是对流动性相对不那么敏感的策略,这是我们的策略开发重点。在策略开发上加长预测的周期,包括对流动性好的股票加强预测能力,这些方面都对流动性下降有一定的对抗性。
此外在组合优化板块也在不断提升市场冲击模型的精准率,同时在交易环节也不断迭代交易算法,在组合和交易每一个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应对。
主持人:您在过往的量化投资中,有哪些比较艰难的时刻,给大家分享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又是如何应对的?
马志宇:近些年来,最难做的时间段应该是2021年四季度,因为市场宏观环境变化和市场微观结构变化,两方面带来的冲击导致市场不好做。
宏观环境方面,是因为往往在年底,市场大机构资金会有调整,比如对于市场主线赛道有一个大规模切换,量化策略因为是一个趋势追踪,更长期来讲在趋势追踪上肯定有一定的暴露。我们先识别到市场上有某些主线,资金会往这方面配置,如果说市场上有一个大幅度的切换,这对于量化类的策略往往会有一定冲击。
在微观结构方面,主要是量化自身的原因。因为去年量化策略的规模上涨比较快,像交易类型、博弈类型的因子就明显更难做。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叠加,导致去年四季度在投资上是比较煎熬的。
面对这种环境,包括以往也遇到相类似难做的环境,对于我们来讲,能做的就是不断抓紧去迭代策略。在具体策略上迭代,也是分成预测模型的迭代和风险模型的迭代两部分。
预测模型刚才讲到,因为市场微观结构有变化,某一些因子出现失效,在这些方面就需要我们能够不断大量的开发出新因子,并且对因子的预测模型进行调整和升级,把这批因子进行替换,用这种方式来保持收益预测的能力。
在风险控制这块,也进行了重点升级。升级之后,组合对于指数的跟踪误差控制的更好。如果对于风险模型控制比较好,宏观比如说市场主线的切换变动,对于组合影响就会明显小很多。我们也是及时进行模型的升级,今年以来有很明显的改善。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随着量化规模越来越大,量化的特性会助长市场的暴涨暴跌,您怎么看?
马志宇:所谓量化在追涨杀跌,我认为是一个没有事实依据的说法。量化策略实际上主要是选股策略,而不是择时策略。无论市场涨还是跌,整个组合永远保持在接近满仓的状态,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是不断换股票,但没有大量的抛售股票,也没有大量的买入股票。
所以在这点上来讲,量化选股策略是市场的稳定剂,而不是起到追涨杀跌的效应。反而是做择时,仓位变动幅度比较大的策略,有可能是在市场波动中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