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GPT-4的劲爆发布,生成式AI大模型开发已成为新一轮人工智能“军备赛”的主旋律。
(相关资料图)
国内方面,目前各大头部高科技企业也都纷纷高调迎战,百度聊天机器人“文心一言”上线,阿里自研大模型“通义千问”问世,前搜狗CEO王小川创立百川智能,并宣布开启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创业,商汤科技“日日新”、昆仑万维“天工”大模型产品也都相继发布,掀起了国内人工智能竞赛的高潮。
为聚焦和梳理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及发展脉络,天眼查数据研究院近日推出“天眼新知”专栏,以天眼查大数据为依托,对产业进行分析和思考。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267.4万余家,其中,2023年一季度新增注册企业17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6.8%。今年以来,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融资事件合计发生143起,融资金额超800亿元。
综合天眼查的数据,可见人工智能产业的成长具备较高确定性,投资价值显著,风口业已诞生,持续井喷式发展可预见性高,驱动资本狂潮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涌进这场竞赛。
知“过去”,人工智能发展的进化历程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人工智能先后经历了上世纪50-60年代的“规则制定期”、70-80年代的“知识库期”、90年代以来的“统计学习期”,并在2012年正式进入应用变革性的“深度学习期”。
特别是在2017年GoogleBrain团队提出了Transformer架构,打破了先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奠定了现今大模型领域的主流算法基础,真正意义上推动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迫近。
近期引爆行业的GPT-4正是得益于此的重大成果,是全球迄今为止功能最强大、最一致的大型多模态模型,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成功范式,为人工智能转入应用后实现场景多元化、高效化、便利化证明了可能,并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步伐。
这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热潮,也为我国人工智能市场持续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天眼查数据显示,在我国近267.4万余家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从成立时间来看,53.6%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达27.7%。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39.9万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江苏、北京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22.4万余家以及21.8万余家。
知“现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跃居全球第一梯队
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式发展掀起了国内全行业对技术创新、算法变革、应用落地等方面的高度关注。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又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具有数据量庞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丰富、需求旺盛等特点,这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始终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关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正式迈入全球第一梯队。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2021年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论文发布数量的领先者,而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
在被誉为人工智能“三驾马车”的数据、算法、算力方面,我国发展规模均取得飞跃式增长。各方力量汇集,针对产学研链路开拓,进行联合研究、多应用场景探索和人才培养合作,在大语言多模型、生成式AI、智能搜索与推荐等多个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持续推进技术创新。
天眼查知识产权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申请自2023年1月以来,已有16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7成。
在人工智能的相关子产业中,“数据标注”这个相当小众的分支在OpenAI公布其模型训练时进行了提及,可谓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背后的重要力量,而在这方面,与数据标注有关的专利申请,自2023年1月以来,已有34项,均属于发明专利。
知“未来”,在已知的蓝图中探索未知的境界
随着人工智能迭代速度之快,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角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要伙伴。
目前,人工智能在认知智能领域最为突出,文本智能、图像智能、音频智能、视频智能以及多模态认知智能,将会逐步诞生,未来为了应对复杂和多变的应用场景,多模态智能的发展方向将成为必然,我国势必将在研发和应用层面持续加大投入。
在未来,天眼查研究院相信,中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也将迎来核变式发展,一批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将全面推广应用,一批传统行业+AI的典型企业有望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是一场关于知识学习的革命,一场数字经济产业链的革命,更是人类全新生活方式的革命。然而,我们也清晰的看到,人工智能到来的方式,不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而是爆炸式的突现,这给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重大挑战。
无论是威胁论还是取代论,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议恐怕不会偃旗息鼓。但我们都应该积极认识到,人工智能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审视我们自己,知己便知未来,决定人工智能未来的恰恰是参与今天这个智能时代的每一个人。(CIS)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