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转千盘下翠微,梯田足水自然肥。棱棱石子偏当路,不放林阴六辔飞。”清代诗人陈宝琛的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却道出了梯田的风光之美和沿途的山路难行。
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就有一片连绵似锦、错落有致的美丽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1300多年前,哈尼族人在没有炮火、炸药的助力下,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实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流灌溉体系,因地制宜世代发掘,缓坡开大田,陡坡开小田,在险峻的山崖间开垦出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景观。
因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个要素相生相融、相互依存的特点,以及实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良性循环,哈尼梯田于201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梯田文明的杰出代表。
(资料图片)
然而,崎岖的山路却制约了元阳县的发展脚步,独特的自然地理禀赋也注定了此地不能照搬“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城市发展道路。
2011年,元阳县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既是全国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也是云南省 27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中信集团等央企多年的定点帮扶下,元阳县于2020 年 5 月实现全面脱贫,并于2021年 8 月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下一步,元阳县计划将哈尼梯田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再续新篇。而有着哀牢山“红玛瑙”之称的梯田红米,正是当地政府为此打造的一张美食文化新名片。
千年红米守护红河哈尼梯田
巍巍哀牢,山峦叠嶂。红河南岸,梯田似锦。千年来,这片至美土地涵养了一种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农作物——梯田红米,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农民打开了一条致富的新道路。
红米因其表皮呈深红色而得名,是人类史上最早驯化的古稻之一,哈尼族先民早在1300多年前就开始人工种植红米,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作为哈尼祖宗1300多年留下的老品种,梯田红米种植在海拔1200-1800米之间的哈尼梯田核心区,采用原生态的耕种方式,引用山泉水灌溉,属优质、绿色、环保、有机、原生态农作物。
长期以来,受山地环境制约,当地红米种植无法实现机械化管理,仍沿袭哈尼族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习俗,依靠人工种植红米。春种秋收,从一颗种子到可供餐煮的甘粮,需要经过挖头道田、修水沟、打谷、晒谷等20 道工序,红米种植都依靠哈尼族农户的双手完成,堪称农耕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梯田红米的生长期长达200天左右,比东北大米还长两个月,且一年只产一季。哈尼族人还根据红米特性和当地自然环境,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种植方式:每年插秧后,村民将鸭子放入梯田圈养,禾苗抽穗灌浆时,再将长大的鸭子赶出。在这期间,杂草、害虫都进了鸭子的肚子,转化成鸭粪,又是上好的有机肥。
梯田红米经初步测定,钙、铁、锌、硒、铜、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特别是镁含量每100克可食部分高达150毫克,为普通大米的3-5倍,钙含量每100克可食部分达12.8毫克,是普通大米的3倍,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纤维质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普通大米,富含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含量达7.3%。人体所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中,红米中就有7种。
关于哈尼梯田红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候,由于受外族人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困扰,勤劳善良的哈尼人历经艰难困苦,从广袤的大平原迁徙到哀牢山脉,在红河南岸的大山深处,开山凿石,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可是当他们准备播撒种子的时候,发现籽种在迁徙的路上丢失了,没有籽种就无法栽种。
正在为难之际,月亮告诉他们籽种在天上,太阳告诉他们要派一只狗到天上取谷种,于是在星星的陪伴下,狗到天上把谷种拴在尾巴上带了回来,哈尼人高兴地把紫红色的谷种撒在梯田里,长出的谷穗似马尾,舂出的米粒像十八岁少女红红的脸又晶又亮。为了报答狗的恩德,哈尼人在每年吃新米饭时先给狗吃。
然而,营养丰富又文化底蕴丰厚的梯田红米,却并不为大山之外的人所熟知。多年来,红米作为基础农副产品仅停留于本地消费,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规模小,工艺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提升附加值难度大。
近年来,元阳县把梯田红米发展与保护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结合起来,以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把红米产业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支柱产业来打造,实现了哈尼梯田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推进”“双丰收”,闯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红米产业新路子。
定点帮扶不止注入金融“活水”
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始创于1998年11月,是红河州政府认定的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元阳县唯一的国有粮食企业。公司于2015年10月投建了牛角寨大米加工厂,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90%。
近年来,公司采取“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元阳县哈尼梯田有机红米专业合作社,通过无偿提供红米籽种、薄膜、技术服务,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等措施,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红谷(以6-7元/公斤收购),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族群众种植梯田红米。
目前,公司共发展社员5000余户,种植红米面积达3.2万亩,年产量1万多吨,农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截至目前,辐射带动全县种植梯田红米面积达10万亩,种植农户2.6万户,总产量达3.5万多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县政府的支持之外,也离不开中信集团多年的帮扶。”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鸿文介绍,中信集团从2016年起一共帮扶了公司5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购买大米加工生产设备,200万元用于建设红米糊生产车间的生产线,还有200万元的无息循环使用的红米产业扶贫资金。
正是这笔循环使用的 200 万元设立的红米产业扶持基金,被用于元阳粮食购销公司收购元阳县内梯田红米。公司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协议,每公斤梯田红米稻谷 7 元,扣除亩均投入成本后,脱贫户亩均增加收入 800 元以上,极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红米的积极性,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保护元阳梯田的双重目标。
“在销售困难的疫情期间,也是中信集团的大力采购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沈鸿文透露。据了解,中信集团大力开展针对云阳梯田红米的消费帮扶,积极动员集团内部职工采购元阳农特产品;接入中信易家、大昌行、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通过组织网络直播等方式,不断拓展元阳农特产品销售渠道,2022年完成消费帮扶862万元。
“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渠道优势,同时提高红米产品的附加值,推广红米糊、红米饼、红米茶、胚芽红米泡芙还有红米酒,让更多人了解元阳梯田红米,喜爱元阳梯田红米。”沈鸿文对当地红米产业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除了金融帮扶、消费帮扶,人才支援也是深化帮扶的重要途径。“来挂职之前,我在家就吃员工平台上购买的红米,来了之后更是要吃红米,到现在都吃了五六年了。这吃的不是红米,吃的是感情。”中信集团驻元阳县新街镇主鲁村第一书记刘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刘煜所挂职的主鲁村耕地面积1626亩,地处元阳哈尼梯田核心保护区,种植水稻是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下田难一直困扰着主鲁村民,雨季步行无法下田,收庄稼时要靠人背马驮,运输费用高,人力负担巨大。
2021年9月,中信集团调研组到元阳调研来到了主鲁村,村民向调研组反映了下田难的问题,根据村民诉求结合实际研判,中信集团决定为主鲁村民开山铺路,共计投资260余万元,开挖土方、修路边沟,终于铺成了一条通路到田边的产业路。如今不仅人和马可以顺利通行,汽车、摩托车也可以轻松驶过。为表感谢,主鲁村民在路口立了一块感恩碑。
“每次走到这块碑前,我都感觉很有成就感。”谈到修路,刘煜晒得黑黝黝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视察道路时,认识他的村民也会热情地和他打个招呼。
自 1992 年承担对元阳县的定点帮扶任务以来,中信集团共选派挂职干部 14 人到元阳县开展定点扶贫和帮扶工作,投入帮扶资金逾1.72亿元,实施了易地搬迁、饮水工程、健康医疗、教育帮扶、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党建扶贫等 470 余个帮扶项目,助力全县 125 个贫困村顺利脱贫。
在离梯田核心区不远的牛角寨镇良心寨小学,中信集团刚刚为这里的学生修建了崭新的食堂、浴室、操场。走读孩子们原来上学的泥路也变成了水泥路,求知的旅途变得轻松许多,村民称其“安心路”。朗朗的读书声中,中信派来的支教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传道授业。
自1992年定点帮扶元阳县以来,中信集团一共援建23所学校,并设立中信奖助学金,资助了近万名优秀困难学生。如今他们有的已经走出大山,有的则留在元阳县当地的各个岗位发光发热,为家乡重新焕发光彩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