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娱乐消费热能稳住吗?
谢若琳
(资料图片)
线下娱乐市场正加速复苏,影院观影和各类文艺演出都在升温。
电影市场方面,观众观影热情上升,眼下正在上映的《灌篮高手》3天票房已破4亿元。而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有17部影片扎堆定档,成为“电影史上最挤”五一档。截至4月25日,五一档预售票房突破1.3亿元。
演出市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4月3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6.89万场,同比增长95.42%;演出票房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110.99%。“一票难求”的盛况再度上演。
此外,Livehouse、话剧、音乐节、舞台剧等线下演出也异常火热。以音乐节为例,2月份至3月份,仅大麦平台销售的音乐节就有106个,合计演出超290场,票房规模比2019年同期提升11倍,购票人次同比提升9倍。
在笔者看来,今年一季度娱乐消费迅速升温,一是供给侧加速改善,二是“报复性”消费释放。如此热度是否能贯穿全年,仍有待观察。但保持这一势头,进一步提质扩容至关重要。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消费场景创新,积极培育线下娱乐新业态。比如,脱口秀小剧场、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戏剧/演艺/旅游等新兴娱乐场景;还可以尝试多种业态有机融合,将单一娱乐消费场景扩展至其他业态,比如电影与露营相结合,音乐会与旅游景区相结合。
二是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地域娱乐商圈。比如,部分城市的核心商圈已形成以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为主的“集群效应”。既培育特色鲜明的消费文化,也拉动周边区域的其他消费。
三是结合数字技术发展,用好线上娱乐的流量优势。一方面,大型演出、热门娱乐场景多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的娱乐模式仍较单一;另一方面,过去三年,线上娱乐蓬勃发展,在线演唱会、音乐节等层出不穷,盈利模式、技术水平、组织规模等方面都有质的提升。因此,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将有限的娱乐场景扩展至下沉市场,例如在大型演唱会演出结束后,间隔一段窗口期,即可将演出视频上线供用户付费观看,也可扩展消费场景。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摸清市场脉搏,创新内容和业态,形成品牌IP化的影响力,促进消费升温,也收获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