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发改委领导认为通胀和汇率导致去年中美GDP规模差距扩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用通胀来解释中美GDP规模差距扩大,是帮倒忙;
3、用波动的汇率来解释中美GDP规模差距扩大,不科学;
4、经济发展、GDP增长中老百姓有没有获得感,本国的居民最有体会。
一、发改委领导认为通胀和汇率导致去年中美GDP规模差距扩大
3月6日最大的经济新闻,应该是发改委认为是美国高通胀拉高名义GDP导致中美经济总量差距扩大的新闻了。
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称,中国去年经济增速3%,美国经济增速2.1%,但从经济增量来看,美国的增量要比中国增量大,中美经济总量差距在扩大,请问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变化?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在答复上述问题时指出,各国在做GDP总量核算的时候,用的都是本币现价计算的名义GDP,物价因素会在名义GDP规模核算中产生重要影响。去年美国高通胀,CPI、PPI同比分别增长8%、16.5%,而我国去年物价非常平稳,CPI、PPI分别上涨2%、4.1%。美国的高通胀大幅拉高了名义GDP规模,当然生活在高通胀水平之下,老百姓到底有没有获得感,相信本国的居民最有体会。
作为中国最高、最大的经济主管部门的副职,如此肤浅地用美国2022年的通胀比中国高来解释两国GDP规模扩大的原因,并因此得出美国老百姓获得感较差的结论,我很失望。如果是普通网民这样解释,我一笑而过。发改委这样解释,既不科学也不严谨,必须予以纠正。
二、用通胀来解释中美GDP规模差距扩大,是帮倒忙
虽然疫情期间我们与美国的GDP规模差距有所扩大,但实际上从中长期趋势看,我们与美国的GDP规模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2000年,美国GDP比我们多90410亿美元,2010年,缩小到89049亿美元,2020年,继续缩小到62000亿美元,2022年,扩大到74700亿美元,但与12年前、22年前对比,差距还是缩小的。
如果是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有反复,有波折,这两年短期看,中美GDP规模差距有所扩大,但不改中长期持续缩小的趋势。
但赵辰昕副主任习惯于“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这种思维逻辑,将短期GDP规模差距扩大归咎为美国去年通胀比我们高。表面上看,去年美国的CPI和PPI都比我们高,美国去年的通胀(最接近通胀的GDP价格缩减指数,下同)为8.2%,我们只有2.2%。
但我想说,我们运用经济原理来解析经济问题,对同类问题,你这个道理肯定需要都能说得过去。这就是理论的实用性。
如果有人反问赵副主任,2022年,中美GDP规模差距从2000年的90410亿美元,缩小到74700亿美元,是否因为中国的通胀比美国高,因为这期间美国的通胀只有66.8%,中国的通胀高达105.9%,比美国高了23.4%。
如果将这期间中美通胀拉平到66.8%,意味着中国GDP将缩小到98万亿人民币、14.6万亿美元,中美GDP规模差距将扩大为10.87万亿美元,反而比2000年的差距扩大了。赵主任你又该如何解释呢?你这不是帮倒忙吗?
说到这,我想说,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成熟,商品跨国交易的普及,不同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从长期看,一定是趋于平衡的。短期看,由于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周期不同,比如这两年美国是上升周期,我们是下行周期,供求关系不同导致通胀有高有低。反过来前10年在我们经济上行期、美国经济下行期时,我们的通胀又比美国高得多。如果在经济规模对比中用通胀来解释不足,是典型的顾头不顾尾的下下策。
三、用波动的汇率来解释中美GDP规模差距扩大,不科学
赵辰昕在解释2022年中美GDP规模差距扩大的原因时,还提及汇率在其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去年美国为遏制国内高通胀,美联储全年加息7次共4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元利率升高造成其他货币兑美元被动贬值,人民币汇率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在做GDP总量规模折算的时候又产生一定幅度的缩减。
但赵主任将汇率波动算作中美GDP规模差距扩大的原因,显得太肤浅。
一是汇率波动,从来都是双向的。汇率跌的时候你用来解释GDP差距,汇率涨的时候怎么办?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一直在6.3-7.5之间上下波动,2019-2020年人民币贬值,2020-2021年,人民币升值,2022年到现在,人民币又在贬值中的触底回稳阶段。人行公布的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为6.8996,2021年为6.4512,2022年为6.7208。如果我们将汇率和GDP规模扯在一起,这个账你永远无法算清了。比如我们在2022年自豪地说,2021年我们与美国GDP的差距从2020年的6.2万亿美元缩小到5.3万亿美元了。但如果我们用2020年的汇率计算,2021年中美GDP的差距又增加到6.46万亿美元,反而扩大了。
二是汇率的波动原本就是双方经济结构、经济实力对资金吸引力的综合演化。
经济好不好看什么?决不是看投资,是看消费。我们应该承认,这几年美国的消费在政府疫情补助的刺激下非常火热,对经济有极大的推动力。不管是从流通中的货币M2还是宏观负债角度看,三年来我们其实花费了比美国还多的钱,但我们都用来投资了,因长期重投资轻消费导致的经济结构畸形,居民消费能力与投资形成的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投资过度、供给过量、经济无法从生产到消费顺畅地运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像美国一样取消换汇管控,放开汇率和资本项目,人民币的汇率下行,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估计8都止不住。在这种情况下谈GDP扯汇率,太不科学。
四、经济发展、GDP增长中老百姓有没有获得感,本国的居民最有体会
赵主任答记者问中,就这句话,我认为是说到点子上去了。我一直认为,我们既要强调GDP的增长速度,更要看重GDP的增长质量,发展经济的所有措施,都应该围绕老百姓的经济增长获得感来制定。
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经济增长中老百姓的获得感呢?
一是看GDP中,居民的消费率
不管是什么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都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反过来,强劲的居民生活消费,又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
1月30日,我在《经济韧劲和经济成果分配:2022年中美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全景比较》一文中介绍过,2022年,美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现价同比增长了9.3%,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2.8%;美国居民消费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70.1%,增加到了70.6%。
同年,我们的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同比仅增长1.8%,可比价下降了0.2%。居民消费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29.6%,下降到了28.6%。GDP中居民消费率仅为28.6%,比美国低42个百分点。
千万不要将此归咎为居民喜欢存钱不喜欢消费。谁不喜欢买东西?不喜欢大别墅?不喜欢豪华轿车、大牌服装、奢侈化妆品?只要你的收入够高、社会保障到位,谁不喜欢花钱呢?
2月16日,我在《为什么中国居民消费无力?原因隐藏在中美劳动者的工资中》一文中告诉过大家,2021年美国人的税前工资占GDP的53.8%,我们只有38.8%,比美国少15个百分点;2021年美国的转移支付占当年GDP的16.3%,我们仅占8%,不及美国一半。
二是居民的债务收入比。
大家想啊,负债越多,每个月还本付息的支出越多,有限的收入中,能够用于消费的钱就越少,居民在经济发展中的获得感是不是就越差?
2022年,美国居民的负债余额为15.39万亿美元,债务收入比为112%;我国居民负债余额为78.65万亿元,折合11.7万亿美元,债务收入比达到了175.3%。我们的债务收入比,比美国居民高出63.3个百分点。
虽然去年美联储多次加息,而我们多次降息,所以今年新申请的居民贷款,我们比美国要低大约1个点左右。但由于历史上美国的平均贷款利率比我们低,比如美联储公布的2022年美国居民30年按揭贷款余额的平均利率只有3.1%左右,我们却达到5.5%左右。按这个利率计算,美国人的利息收入比为3.5%,我国居民的利息收入比高达9.6%,接近美国的3倍。
由于我们居民存量贷款平均利率比美国高,如果以美国利率为对比,我国居民每年要多支付利息2.74万亿元,导致居民购买力减少6.1%。
我想,通过中美两国的居民消费率、居民债务收入比的比较,经济发展中的获得感,大家应该这这些枯燥的数字,体会更深吧!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