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厂家掀起价格战的同时,一场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高点的城市争夺战也正在展开。
(相关资料图)
近日,成都市发布《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
不独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传统汽车城转型的突破口,以及非汽车强省强市“弯道超车”的利器,汽车新旧势力展开激烈竞争。全国已经有10余个城市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宏伟目标,向“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发起冲击。
汽车城格局渐变
2月28日,沃尔沃汽车纯电新车型及成都基地在产车型优化升级项目在成都签约,根据协议,沃尔沃汽车将在成都投产全新的高端纯电车型,并对在产车型实施优化升级。依托沃尔沃这一项目,“成都造”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有望迅速提升。
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成都并不显眼。四川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骆玲向第一财经表示,成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整车制造方面比其他城市弱一些,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都没有在成都建设第二、第三工厂。
实际上,在燃油车时代,成都也是后起之秀。在重庆直辖之后,四川失去汽车工业,成都的汽车工业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奋力直追,2016年突破100万辆,进入全国十大汽车城,但是,在2018年之后开始下滑,尤其是在汽车产业电动革命中掉队。
骆玲认为,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大发展方向,四川和成都方面“有点犹豫,显得迟缓,动作慢了”。在第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中没有抢到重大项目。虽然原来有一些传统汽车企业,但是没有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和头部企业。
不只成都这类后进者在这场产业变革中落伍,一些传统汽车重镇也遭遇严峻挑战,比如,湖北最近就开始了汽车“史上最大降价”“史上最大补贴”。与此同时,一批新兴汽车城在这场变革中开始崛起。
2月21日,火石创造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西安新能源车产量101.55万辆,居全国第一;上海99万辆、柳州65万辆、深圳55万辆、重庆36.9万辆、长沙35万辆、常州34万辆和广州31.37万辆。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的工人在加紧生产(2月15日摄)。截至2022年底,常州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量超34万辆。新华社图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些老牌汽车城没有入榜,而西安、深圳、长沙、常州都不是传统的汽车重镇,尤其是西安成为近年来崛起的一匹黑马。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冯雷博士向第一财经表示,我国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传统汽车强市将面临来自新势力的挑战,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推进,新一代的“汽车城”正在从厚重型的工业城市向资本技术密集的科技城市转变。
而在这一过程中,造车新势力对格局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西安绑定比亚迪,蔚来落户合肥、小鹏布局广州、理想选择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靠前的城市背后都有一个整车品牌。这些造车新势力的跑马圈地,带动了汽车工业区域格局的变化。
冯雷表示,传统车企加速发力转型新能源赛道,与新势力的竞争仍将持续加剧。新能源汽车也正在成为非汽车制造大省和城市“弯道超车”的利器。转型升级和领军企业带动各地破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两大重要路径,围绕产业赛道抓龙头,利用龙头企业链接上下游,成为主要制胜法宝。
城市争夺将日趋激烈
成都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引导成都市整车企业紧跟市场趋势,抢抓细分领域市场电动化机遇,调整产品结构,导入高性能整车平台,推出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充分利用现有产能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比例,提升产能利用率,扩大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不仅如此,支持具有较强资金实力、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优势整车企业在成都市投资建设新能源整车项目。强化国有平台公司战略投入,探索通过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组建本地大型汽车集团。
简单来说,就是一方面推动现有传统汽车厂家生产新能源汽车,另外一方面大力招引新能源汽车整车品牌,并要发挥国有资本的力量。
实际上,在这些地方政府中,最牛风投城市合肥无疑是最激进的。合肥政府通过“以投带引”,依托国资平台,积极招引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带动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引导基金实现“招商引资”的典型代表为“蔚来汽车项目”。
骆玲认为,虽然成都现在落后,但是还是很有优势。成都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优势。四川有丰富的锂矿、磷矿、钒钛稀土等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材料,以及有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优势,还有巨大的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这是无论那个头部企业都不会轻视的。
目前,宁德时代等巨头已经在宜宾、遂宁、成都和眉山布局规模庞大的锂电产能。而且成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排名全国前5大城市,因此,骆玲认为,成都是“可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分得一杯羹”。
想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轮狂飙中分羹的城市还不少,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很多地方瞄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编制出台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020年,合肥市印发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质量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但是,去年年底发布的《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培育百亿级企业10家,实现产值和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可以看出合肥调高了目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增长,其他一些城市也提出宏伟目标和有力的政策举措。比如,重庆规划目标,到2025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广州市规划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
冯雷表示,2022年,西安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跑赢上海和柳州,但是,重庆、武汉、广州、合肥、常州、合肥、深圳等城市都向“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发起冲击。他认为,未来5-1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纵深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新一批“新能源汽车之都”将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