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合自:财新网
4月3日公布的3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50.0,较2月下降1.6个百分点,落在荣枯线上,显示制造业经济活动总体与上月持平,回暖势头放缓。
(相关资料图)
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统计局近日公布的3月制造业PMI回落0.7个百分点至51.9,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分项数据显示,制造业供需修复速度减慢,3月制造业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在扩张区间回落,仅略高于荣枯线。部分受访企业反映受益于疫情防控放开,客户需求和数量均有改善,但也有企业表示销售相对疲弱,尤其是海外订单。分品类来看,消费品销售增长,中间品和投资品销售下降。此外,主要受外需不振拖累,新出口订单指数重回收缩区间。
就业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3月制造业就业指数再度降至临界点以下。据调查,用工量下降主要是因为人员自愿离职后岗位空缺没有得到填补,以及企业削减成本。同时,积压工作量指数在扩张区间小幅下行,产能压力相对温和。
3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落在临界点上,意味着在连续五个月上涨后,当月制造业成本环比维持不变。需求不振限制企业定价能力,当月出厂价格指数小幅降至收缩区间,其中消费品价格降幅大于中间品和投资品价格涨幅。
制造业供应链延续了2月的修复趋势,3月供应商供货时间指数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但较上月略有回落。
制造业企业主仍对未来生产经营充满信心,3月信心指数较2月的近两年高点有所回落,但仍高于长期均值。企业普遍预计,未来一年将恢复更正常的运营状态。市场需求改善、客户数量增加、新产品开发等因素,支撑了业界的增长预测。
产量和新订单增速减弱
新订单总量增速减弱,月内仅略有增长。虽然不少厂商反映最近疫情防控放开,客户需求和数量皆有改善,但也有企业表示销售相对疲弱,尤其是海外订单。新接出口业务量在 3 月份重陷收缩,惟收缩率整体仍算温和。
制造业用工在2月份曾出现增长,3月则轻微收缩。据调查样本企业反映,用工量下降,普遍是因为人员自愿离职后没有填补空缺,以及企业致力削减成本。另一方面,整个行业产能压力仍然相对温和,积压工作量增速轻微,低于上月。
3月份,制造商采购活动连续两月小幅扩张,企业表示原因是新业务量持续增长,以及产量上升。不过,由于采购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增加动用原有库存,生产资料库存量因此进一步下降。月内成品库存也有轻微下降。
3月份,随着新冠防范措施的放开,供应商产能和库存改善,支撑供应链表现进一步好转。当月供货速度改善率虽然轻微,但已是 2018 年后仅有的第三次改善记录。
投入成本在3月份保持稳定不变,终止了此前持续5个月的上扬趋势。据调查样本企业反映,部分原料成本下降 (普遍是因为供应增加) ,有助抵消其他费用的上涨。另一方面,制造业平均销售价格轻微下降,许多厂商提到为保竞争力而使整体定价力受限。
对于未来一年的产量预期,中国制造商保持高度乐观,认为会比当前水平有提高。市场需求改善,客户数量增加,新产品开发等预期因素支撑了业界的增长预测。
王喆:制造业修复速度放缓,就业再度收缩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3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相关数据显示经济快速复苏势头有减弱迹象,反映出疫情期间积压需求短期释放后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的现实。展望未来,经济增长仍依赖内需的提振,特别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唯有千方百计夯实就业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市场预期,方能落实中央提出的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既定目标。
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节后复工稳步推进和前期稳增长政策逐渐显效,2023年前两个月,中国主要经济增长数据较2022年末明显改善,三驾马车的表现均好于预期。不过,拆解复苏动能可以发现,复苏更多由前期积压需求释放和政策驱动,内生增长动能仍然偏弱。
3月通常是春节后的开工旺季,PMI往往季节性回升,但2023年两个制造业PMI均有回落,显示随着疫情期间积压的需求逐渐消耗,制造业修复速度放缓,内生动能仍待夯实。市场普遍认为,虽然低基数将推高二季度经济数据同比表现,但经济环比修复最快的阶段或已过去。鉴于两个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均大于新订单指数,且绝对值更低,未来制造业将更多由国内需求主导。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一目标相对谨慎,显示2023年更多是恢复性增长而非刺激性增长。新一任政府履职后,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减征小微企业所得税、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优化完善税费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并多次向市场传递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的信号。未来经济复苏的节奏将取决于企业和居民部门信心的修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