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司采购小麦,底价每吨3100元,成交价预期会向下竞价几十元,谁知道竟然2880元就成交了。”业内人士李大壮(化名)称,当前粮食贸易商正着急出手库存粮食。
这背后原因是,今年一季度小麦现货价格经历了一波急速下跌的行情。持粮成本与日俱增,而小麦价格一路下行。由于没有炒作空间,于是出现价格塌方。
【资料图】
持续的下跌,早就击穿了囤粮成本,贸易商原本囤粮待涨,如今却普遍遭遇惨痛损失。2023年初,每吨小麦价格3200多元。3月底,已经跌至2800多元,每吨跌去400元。李大壮称,从持粮成本来看,去年收购夏粮至今,已经不低于每吨3200元。由于贸易商囤粮往往以“万吨”为单位,也就意味着,囤粮1万吨,损失400万元。
4月第一周,麦价开始止跌回涨,呈探底回升的走势。4月6日下午,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4月12日国家临时存储小麦竞价销售交易公告”。在这则公告中,并未出现最低收购价小麦的信息。
业内解读称,在国内麦价近期出现罕见大幅下跌之后,国家暂停最低收购价小麦的投放,这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尽管今年以来最低收购价小麦市场投放量不多,对市场供应影响也较小,但市场将之视为一种政策倾向,特别是在3月份国内小麦塌方式下跌中,最低收购价小麦的较低成交价放大了其对国内小麦市场的影响,从而引发市场诟病。
从粮食全局来看,小麦的价格波动,是今年一季度粮食市场购销价格下降趋势的一个缩影。业内认为,一季度粮价的整体回落,可以视为2022年粮食供需格局的再平衡,或者可以说,回归常态过程中的震荡式调整。
一季度小麦价格持续下跌
“3月底是大家最恐慌的时候。当时麦价暴跌,囤粮贸易商损失惨重,面粉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至今,李大壮仍心有余悸。
一般来说,小麦价格波动1%~2%,市场都能接受。但今年异乎寻常,市场跌幅超过10%,这给市场带来严重影响。面粉主副产品价格同步走低,尤其是副产品跌幅超过30%;面粉厂开工率也不断下调,中小型企业只有30%~40%,大型企业只有50%左右。
“前期麦价急速下跌,贸易商踩踏式卖粮,而加工企业也拼命压价,甚至有面粉加工厂一度暂停收购,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成本最优化,另一方面也跟自身仓容、加工能力有限等因素相关。”李大壮说。
对于3月中下旬麦价塌方式下跌,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是“囤积需求”的过度释放。
她提到,贸易商等主体持粮成本高昂,对后市又暂未看到明显利好,认为即使有反弹预期也不太可能回升至去年的水平。与其寄望于麦价小幅反弹亦无法覆盖继续持粮所需的成本,倒不如及时止损。因此,市场抛售积极性高涨。
“当前这段时间是黎明前的黑暗,就看谁能挺过去了。”她认为,当前餐饮等消费已经明显恢复,随着“产业需求”的逐步回升,拉动口粮消费;同时,随着小麦玉米价差收窄,小麦饲用价值凸显,饲料企业入市收购小麦,支撑麦价;三是在贸易商库存逐渐出清,各级储备轮出完成启动轮入之际,麦价回升可期。
在粮食需求中,既有真正用于生产的“产业需求”,又有反映市场预期和各种心理的“囤积需求”。由这两种需求对整体供需格局及后期行情走势影响的差异,有必要区分清楚。
郑文慧称,2022年,小麦尽管“产业需求”收缩,但“囤粮需求”旺盛,从而导致麦价全年狂飙。
前者之所以收缩,在于小麦饲用量大幅减少,口粮消费和工业消费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产需形势总体呈产大于需的宽松格局;后者之所以旺盛,背后因素有多重。一是强预期。2021年底到2022年上半年,在新小麦产量数据出来之前,整个市场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预期都不太乐观;二是俄乌冲突。国际局势动荡,引发全球麦价暴涨;三是国内不同时段疫情防控,导致物流受阻,生产要素出现阶段性短缺;四是全年饲料产量创新高,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对麦价有所支撑。
于是,在2022年涨价的整体氛围影响下,粮食贸易商、加工企业都加大了收购力度,收购量多于往年。
然而,进入2023年后,影响2022年全年麦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悉数消退。尤其是2月份以来,麦价连续阴跌,既是对供需格局偏宽松的真实供需形势的反映,也是对去年过热行情的调整。
行业基本面是当前“供需格局偏宽松”的基础。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去年全国小麦产量创历史新高,且当时价格较高,国家并未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从而市场上当季小麦余粮较多。同时,累计进口小麦连续第二年超出进口关税配额。再加上春节后各级储备库轮换出库,密集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给市场造成较大供应压力。
其次是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张智先称,麦价持续下跌,引发恐慌情绪,全行业几乎全部处于阶段性亏损状态,制粉企业开工率明显下降,囤粮贸易企业亏损严重,市场交投清淡,有价无市特征明显,进而加剧了市场的情绪化。
当然,也包括国际影响。张智先还提到,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负面效应凸显,特别是美国个别银行出现问题,引发市场对金融危机的担忧。一些投资机构厌险情续上升,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性回落,国际粮食价格也出现明显跌幅,从而刺激粮食进口,国内小麦市场信心再次受到冲击。从数据来看,2023年1~2月,小麦进口302万吨,同比增长38.2%。
谷物价格下跌与粮食进口大量增长
除了小麦,玉米价格在春节过后,也走出震荡下行的趋势,只不过相对小麦而言,在跌幅上稍微温和一些。
张智先解释称,本轮玉米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小麦价格大幅下跌的拖累。由于小麦与玉米在饲用方面具有可替代性,麦价大幅回落,从替代性价比上讲,已经进入大量替代区间。山东、河南部分大型饲料企业,已经开始挂牌收购小麦用于饲料,冲击饲用玉米消费,对玉米价格形成压力。从后期来看,如果小麦价格稳了,玉米价格也就稳了。
郑文慧表示,从需求角度来看,玉米下游的养殖业压力不断,春节过后猪肉消费处于淡季,饲料需求相对低位运行,2023年一季度玉米饲用消费相比2022年四季度有所下降。各主体入市争夺粮源待涨的“囤粮需求”减少,意味着资本炒作对价格的推动也大为减弱。此外,今年一季度,进口玉米价格持续低于国产玉米,进口利润可观,春节过后玉米进口大幅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粮价持续下跌之际,一季度粮食进口量继续增加。今年1~2月,我国进口粮食267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7%。按品种分,玉米、小麦进口均有所增加。
郑文慧称,这背后原因是玉米、小麦的进口单价虽然仍同比增长,但相比去年下半年来说已大为下降。比如,玉米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价格在2520元/吨的水平,较前三月(2022年9~11月)的均值2920元/吨,足足下降了400元/吨,降幅13.7%。
再比如,小麦进口价格环比呈现持续回落态势。今年2月价格2655元/吨,较去年11月2913元/吨的高位,下跌8.9%。春节前,由于国内麦价仍然处于高位企稳态势,国际麦价不断回落,使得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小麦进口量增长明显,这一态势延续至今年。
春节后,国内麦价持续走弱,2~3月累计跌幅约200元/吨,尽管如此,但南方港口地区价格仍在3200元/吨左右。而进口麦价的回落,使进口优势再度凸显。当然,这也成为国内麦价跌跌不休的一个重要原因。
郑文慧称,总结来说,由于进口小麦和玉米自去年12月开始价格回落明显,因此订货量增加,于今年1~2月集中到港,同比增幅较大。这也对国内谷物市场行情造成较大压制。
除了进口有利可图之外,李大壮也提到,考虑到近年来粮食库存有所下降,如果国外成本较低的话,我国也会进口粮食用于战略储备,这部分粮食直接进了粮库而非打压市场。至于进口配额,原则上每年尽量用满,否则影响来年分配。
客观看待国内外粮价倒挂
从全球粮价来看,近二十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价格整体低于国内生产价格。尽管近五年国内外粮价倒挂有所改善,但仍然明显。持续的价格倒挂,给国内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郑文慧称,对比国际粮价,国内确实相对要高。前者是充分竞争之下形成的价格水平,而后者在粮食整体处于紧平衡的背景下,仍需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既要保障农民利益,继续采取最低粮食收购价政策托市,也不能完全放开进口配额。
要想提高我国粮食竞争力,郑文慧认为,应该从“性价比”切入,或质量提升,或价格下降。这需要从体系着手,比如经营方式规模化,运用科技提升单产水平,推动粮油市场高质量发展等。
张智先也提到,需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及物流成本。当前,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旨在增加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2023年,我国将以大豆、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这使得玉米转基因产业化进程引起国内外强烈关注,因为这将引起全球玉米生产和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
由于国内玉米是非转基因品种,单产比美国的转基因品种低30%~40%。据业内报告研判,若中国广泛种植转基因玉米,将从当前的进口玉米逆转为出口玉米。郑文慧认为,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进程应该不会推进太快,而且如果玉米大量增产,大豆进口也会大幅减少,大部分增产还是会在国内消化,从而提振国内饲用粮自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