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品牌在中国进一步失去市场。
4月17日,商业那点事儿小编走访发现,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位于北京金地广场、荟聚的两家门店均已关闭。其中,金地广场原Mango门店位置已围上了蓝蛙的围挡。而荟聚官方信息显示,此前商场一层的Mango门店将被一家电动汽车体验中心替代。
(资料图片)
Mango官网信息显示,截至目前,该品牌在中国仅剩唯一的一家门店,位于烟台大悦城。
在中国市场,Mango算得上是快时尚鼻祖了,早在2002年,该品牌就已进入中国,比Zara进军中国的时间还要早了四年,几乎和优衣库进入中国的时间点重合。巅峰时期的2013年,Mango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达到了200家,然而仅一年后,其门店就开始大幅收缩,一度缩减至50多家。
与此同时,“后辈”Zara们”在中国却开启了快速扩张的脚步。财报显示,2015年,Zara单品牌门店已有160多家,Zara所属的Inditex集团在中国的门店总数更是达到了500多家。截至2015年8月底,优衣库在中国也扩张到了387家门店。相比之下,Mango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在中国发展势头良好的Mango,为何突现大面积关店?小编梳理该品牌的发展历程发现,Mango近些年在中国的经营策略有过较为频繁的调整。
2019年,Mango曾与杭州惊蛰服饰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希望借助与后者的合作加速在中国的扩张,并在当时给出了“未来数年内开设约16间新店”的目标。然而,2021年,Mango再度调整了其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宣布暂缓线下门店扩张计划,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线上电商平台。
尽管如今关店到只剩一家,但Mango在全球的供应链布局依然强大。其2022年财报显示,品牌在土耳其与663家工厂合作,中国则有651家合作工厂。此外,Mango还有6个卫星配送中心,分别位于中国、西班牙以及美国等。
和优衣库、Zara、H&M等快时尚品牌相比,Mango的上新频率相对较慢。
2016年2月春季系列推出后,Mango曾承诺每两周一次的上新频率,而Zara的上新频率是每周两次更新产品。不仅上新慢,从Mango过往的新品发布信息来看,其上新频率也不确定。
在电商领域,Mango同样落于下风。近年来,快时尚品牌在各种电商大促中出尽了风头。比如,2019年天猫“双11”期间,优衣库创造了销售额最快突破10亿的纪录。2020年“双11”,全品类TOP50榜单中,优衣库位居第一,Zara和H&M则分列第10和第16,Mango却不见踪影。
对此,Mango线上业务和客户总监Elena Carasso将Mango在“双11”中失踪归因于“品牌不以促销为商业战略基础,Mango每一季都要捍卫服装的最初定价。”
而在其他快时尚品牌纷纷涉足小程序等电商渠道时,Mango也迟迟没有动静。其天猫期舰店的吸粉度也不高,截至目前,Mango天猫期舰店的粉丝量仅有359万,而优衣库和Zara天猫旗舰店的粉丝量已分别达到2646万和2374万,是Mango的6倍不止。
中国的快时尚市场正飞速变化,即便如优衣库、Zara这样的快时尚巨头都在快速追赶年轻人的喜好。
今年初,Inditex集团宣布将改变公司的快时尚形象,在往高端时装方向发展。根据瑞银的一份报告,从2022年开始,ZARA产品每月的初始价格都较一年前上涨10%或更多;2022年Inditex集团旗下Massimo Dutti品牌的一款大衣售价高达2000美元,价格直逼奢侈品牌。
此外,Chuu、Nerdy等品牌也在中国市场加速扩张。2021年,Nerdy在中国13个城市开设了15家门店;自2021年5月起,Chuu在中国多个城市开设了数十家门店。
“面对中国时尚消费市场的竞争加剧,Mango在更新频率等方面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竞争力。”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指出,Mango也没有快速响应的能力和相应的价格优势;在线下,如果Mango不能给购物中心带来更好的客流,租金价格的谈判上也缺乏优势。
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Mango在中国缺乏整体规划,并没有完全承接起曾经的门店规模带来的流量。有信息差时,开更多店有时可能比做更多营销重要,进入社交媒体和电商时代后,Mango开拓新渠道以及渠道营销方面都有些迟缓,和消费者的距离也自然会愈发疏远。
张培英直言,Mango在中国市场虽然具备良好的供应链基础,但对于发展品牌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设计、研发等后期的运营。
“在这个过程中,Mango的品牌策略却是有偏差的,在失去了几个发展的关键点后,就很有可能一直慢于竞争对手,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的反应能力也可能会变弱”。张培英表示。
- END -
文字|蔺雨葳
编辑|孔瑶瑶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Mango官微、Chuu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