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3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总体而言,一季度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基本稳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但同时,银行业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有效提升银行业自身稳健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相关资料图)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银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和服务力度,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信贷投放力度显著加大。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高于市场预期。其中,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创下单月信贷投放历史新高;2月和3月人民币贷款分别增长1.81万亿元、3.89万亿元,在1月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二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从行业结构看,一季度制造业贷款、绿色信贷、住房租赁以及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大幅多增;从期限结构看,企业类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7.4%,高于资产增速6.4个百分点;从贷款方式看,企业类信用贷款同比增长23.6%,循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6%,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是融资成本继续下降。尽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经连续8个维持不变,但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38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一季度,银行业还提升了对民生领域的服务,创新推出更多“新市民”专属金融产品,并引导信贷资金持续投入教育、医疗等领域,彰显了金融的人民性和政治性。其中,教育行业贷款同比增长17.5%,助学贷款同比增长21.5%,卫生和社会工作贷款同比增长18.5%。
总之,一季度银行业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以坚决的行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宏观经济复苏。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范围。从信用风险看,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59亿元;不良贷款率1.68%,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但环比上升0.0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从流动性风险看,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149.5%,流动性整体平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86%,拨备覆盖率为205.2%,风险抵御能力整体较强。
我国银行业资产在金融业中占比超过90%,其稳健发展事关宏观大局和金融稳定。下一步,需要关注两个方面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更好地支持银行提升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
第一,关注银行盈利增长持续性。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3%,增速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而去年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仍达5.3%。数据还显示,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呈逐季下降之势,年末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17基点。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息差下降更为明显。银行息差缩窄及净利润增速下滑,与银行持续减费让利有关,但影响降低融资成本的可持续性,也将影响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
第二,关注银行资产质量稳定性。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采取较多金融政策如推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工具,有力地支持市场主体走出困境。但如果前期支持实体经济的阶段性政策措施退出,部分贷款如普惠小微贷款的资产质量可能将受到冲击。此外,当前房地产市场仍然较为疲软,需求不足,将可能影响房地产类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总体而言,下一阶段银行业资产质量反弹压力较大。
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继续保持健康稳健发展态势。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监管要求和考核指标,引导银行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价格与节奏,保持业务发展可持续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继续加大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支持力度,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支持中小银行综合运用优先股、定向增发、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不断增强资本实力和稳健发展能力。银行自身应提升对宏观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研判能力,通过降低负债成本、发展中间业务等优化盈利结构、稳定收益水平;要加强和改进全面风险管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要综合运用现金清收、自主核销、不良资产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理力度,提高处置能力。
数据还显示,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的92%用于支持购买首套房。下一步,应加快优化住房信贷政策,如适当调整二套房贷利率下行,适度调整限购限贷措施,更好地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努力促进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