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公开的信息显示:今年4月份,我国(本文提到的我国、中国都是特指中国大陆地区)商品出口金额近2.03万亿元,同比大增16.8%;前4个月的商品出口金额接近7.7万亿元,上涨10.6%。
(资料图)
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因素影响,我国商品出口金额增幅换算成美元要低一些,但也在增长。其中,4月出口金额为2954.2亿美元,上涨8.5%;前4个月的出口商品金额超过1.1万亿美元,提升2.5%。
并且都超过了市场预期,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呈现韧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则表明多家机构预估的“外部市场低迷”似乎不太准确,外需依然较热。
印度、韩国、越南、日本却有不同的感受
今年4月份,越南商品出口总额为275.4亿美元,同比下降17.1%;前4个月的商品出口总金额为1085.7亿美元,同比下降11.8%——都是两位数的暴跌,外部需求一点也不热,很疲软嘛。
还有韩国,今年4月份的商品出口金额为496.15亿美元,同比下降14.2%;前4个月商品出口金额为2011.59亿美元,下降13.0%。韩国外贸逆差在前4个月达到250.62亿美元,同比扩大265%。
日本方面:3月当月的商品出口额为653.81亿美元,同比下降10.5%;前3个月的商品出口额为1737.85亿美元,下降8.9%——外贸逆差提升至389.71亿美元,同比扩大35.8%。
印度方面公布的2023年3月份出口商品金额为383.81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前3个月,出口商品金额为1080.2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7.6%。
我国台湾地区也公布了4月份的外贸数值——出口商品金额为359.55亿美元,下降13.3%,连续8个月同比负增长;前4个月,出口的商品总金额为1336.99亿美元,同比下降17.7%。
不再一一列举数据了,与我国大陆地区的感受相比,越南、韩国、日本、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感受到的外部市场需求分明是疲软,而且是非常疲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外部市场是冷,到底还是热呢?
南生曾多次提到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错位”。在2022年的时候,我国仍采取非常严格的防疫措施,多数制造企业不能痛快地从事生产,产业链和供应链虽然整体完善,但通畅度受到抑制。
大量订单被迫转移到其他国家、地区。进入到2023年,我国全面放开,之前流失和被迫转移的订单,再度回流。以至于大家对外部市场需求形成了差异化感受——“我热,他人却感觉到冷”。
我国一旦放开,订单就能回流。充分说明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更强,也说明人力成本并不是核心因素。与之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和高素质人才,才是核心因素。
很多网友都担心美国实施的供应链从我国外迁战略,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南生却不太赞同,这是因为:我国与印度、越南制造业竞争的一面越来越少,合作和互补的一面反而越来越高。
我国制造业正在稳步升级,近年来的装备和设备制造出口提升很快。在越南、印度制造获得较大投资浪潮下,反而带动了我国中间产品、装备和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增长新动能。
网友们,请记住:我国已超过德国、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产品出口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已连续数年排全球第一名,我国的高新产品出口金额也多次在全球蝉联冠军……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太阳能发电装备和设备制造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全球第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都是世界第一,我国在机床、半导体、显示面板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经济日报在近期发文表示:过去,中国出口贸易以最终消费品为主,主要进口原材料、中间投入品和装备。现在却正好相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间产品、机电和机械产品出口国。
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稳步提升。或许在部分最高端产品上,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仍有短板。但对印度、越南这样的后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提供的产品恰恰最为合适。
更加重要的是,我国制造业正在积极迈向高端,日韩等国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曾经的代差似已被磨平,在同样的外部市场环境下,我国拿到的订单越多,他们拿到的订单自然就变少了。
答案出来了,之所以大家对外部市场的“冷、热”感受不同,是因为大家的制造业竞争力不同,是因为大家的产业链、供应链齐备和完善程度不同。当你变强,就能感受到热的一面。反之,则是冷。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