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对于中国经济和金融而言,这一天可以算的上是载入史册的一天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开局先来一张图:
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宣布降息,无风险+确定性收益的存款利率,正式进入2时代。
按照主流表现,各家银行最新的存款利息,已经全面低于3%。
5年,2.65%均值定存利率,对应到现实,是什么感觉?
大概就是:
100万进去,35万出来;
小别墅进去,安置房出来;
一辈子养老金进去,3年零花钱出来;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虽然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基数的持续增大,以及全球经济大环境和国内经济周期等等的综合原因之下,中国的利率中长期下行趋势是必然的,但是趋势走进现实,还是会对当下中国经济环境和民众感受,造成直接的冲击和现实的影响。
另外不仅存款利率,保险约定利率也被提前调控了:
近期监管部门正陆续召集相关保险公司开会,主要内容是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寿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控制利差损,要求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到3.0%。
很明显。接下来利率继续保持下行态势,是未来的大趋势,低利率已经成为常态。
直接现实的原因就是现在存钱的人太多了,愿意拿出来消费的太少了,愿意贷款出来做生意,买房买车结婚的更少。
现实如此,抱怨无用,更重要的,是能够看清形势本质和因果,看准趋势,并且结合自身,制定最优策略,指导行动。
1
动向溯源:为什么是现在,国家要下调利率?
现代社会,一切经济和金融的管理调整,都必然有着现实的对应原因。
其实从2022年开始,中国金融管理就已经开始出现利率下调的苗头和动向了。
首先先从银行业内部来讲。
过去一段时间,老百姓疯狂存钱,导致银行负债端存款持续上扬、屡创新高。
原本疫情管控放开以后预期的反弹和复苏在中国并没有符合预期的出现,反而居民部门防御性存款,去杠杆,还有消费收缩的态势得到了延续,甚至是进一步加强。
而相比之下,贷款端表现就不及预期,导致资产端和负债端长期不匹配,银行的息差压力持续存在。
从数据上看,2023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总资产环比增长5.6%。
但与之相对的,是因为老百姓疯狂存钱而导致的负债端存款持续上扬,上市银行总负债环比增长幅度达到5.9%。
因此,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实现规模净利润合计5743亿元,同比仅增长2.09%,创下近年来的增速新低,甚至一些明星银行的营收增速已经变成负值。
在过去,降低存款利率,是缓解银行业绩压力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往往都是相对应的。
商业银行本身赚的就是利差,为存款付息,从贷款赚钱,所以导致存款利率下调,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很大的原因就是贷款利率的下调。
如果从近十几年的利率水平变化趋势来看,我国的利率水平除了2011年的加息周期和2017-2019年的降杠杆周期之外,基本处于降息态势。
贷款参考利率的下调幅度较大,5年期的高点在2007年的7.83%,而现在的LPR已经下调到4.3%。
预计用不了多久,贷款利率还会下调,3.6%利率还会更便宜,相比于香港2点的利率,中国的下降空间还是有挺大的。
和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的银行业其实是属于国家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中国的银行不赚钱,直接可以国家压缩收益划等号。
但是不管从宏观,全球,还是周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利率下行,都是必然的: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总储蓄长期超过总投资的态势,决定了全球自然利率长期向下的趋势。
但实质上,全球利率持续下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是经济因素导致的:
(1)2008年经济危机后,各国实体经济增长趋缓
由于人口老龄化、全球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逐步趋缓等因素,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减弱,主要经济体GDP增速中枢都经历了一个由高向低的转变, 实体经济失去快速增长的土壤,全球进入微增长时代,实体经济回报率降低带来的是利率水平的长期下行。
(2)货币政策逐渐“金融化”,金融与实体间需求货币有需求差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相继推出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2020年疫情以来,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欧美国家更是通过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商品与劳务的价格”(物价)和“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利率)。但随着各国逐渐“金融化”的背景下,金融产品等“虚拟”产品的价格,总会先于实体经济发生变化。
(3)受内外部复杂因素影响,国内市场利率下行也是长期趋势
一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过往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经验不再适用。经济增速放缓,高收益率投资机会逐渐减少,投资需求和投资收益率下降势在必然。
二是资本增长对生产率提升的拉动效果边际递减,“短期暴利式增长”的行业难寻。在过去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盈利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的高增长行业较多。但是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方向的转型,边际资本回报和资本增速将逐渐回落,表现为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的下降。
未来随着我国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国际环境变化等等多重影响下,我国GDP增速大概率也将逐步下降,那么利率大概率也会长期下行。
2020年全球疫情的爆发,只是让这个趋势得到了加速,而不是关键决定因素,考虑到中国国家追求稳健的经济管理特色,持续酝酿了3年防控管制以后,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以及经济环境信心和预期的低迷情况,这个利率下行的阀门打开,也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特别是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从疫情期间过渡到复苏阶段,经济环境还要配合国家对外风险控制,导致了资产和金融市场赚钱效应表现不佳,更是成为促成利率下行的关键因素。
所以,从逻辑到因果,利率中长期持续下行的趋势,已经形成。
形势比人强,是不是?结合2022年下半年利率调整动向来看,越来越多的信号都在指向一个现实结论:
中国可能已经进入了利率下行的通道,未来大概率不是利率降不降的问题,而是下降的速度,以及下降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2
无风险存款利率下行,低利率时代,会带来怎样的现实影响?
存款利率下行调整,最现实的意义,就是通过资金挤压,改善经济环境紧缩的势头。
什么是经济紧缩?
企业不想负债,个人不想负债,大家都在去杠杆。
那么,通过信用扩大实现经济增长,通过债务实现货币政策管理效果,如何实现?
这种情况,其实日本已经给出过现实的经验:
现在日本的存款利率基本都是0.002%,如果100万日元(约等于5.12万元人民币),存50年定期也是这个利率,50年的利息收入大概刚好买一碗拉面。
日本经历了“失落的三十年”,日本人和日本企业都开始过起了相对谨慎、低调、节俭的日子,因为被打脸实在打得太疼了,也没人再说“买下整个美国”,几年之间,从豪华奔放的格调转向岁月静好。
虽然中国得益于经济环境有形之手的调控,没有日本在90年代那样的“明斯基时刻”考验的风险,但是过去20年因为经济追求高效率增长,导致的信用扩张过快,居民负债急速攀升,也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
这个关键节点的特征:生育率下行,人口负增长,房价涨不动,没有创业和投资氛围。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当下中国现实?有依有据,客观务实,这是不是事实?
这是经济周期决定的因,而利率下行,是果。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上到国家,下到个人,对于低利率的环境和阶段的到来,只能主动接受和拥抱,而不可能反抗的。
低利率时代意味着什么,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1、对企业而言,低利率意味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将降低,有助于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对银行而言,利率意味着银行的息差将会减少;
3、对市场而言,利率意味着人们会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市场。资金会大量涌向股票、地产或是基金,在有助于经济发展,同时有一定概率会引发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利率直接影响货币流通的数量。市场上实际需求的货币越多,市场就越活跃,相关信息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快。
但对市场而言,经济活动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如果市场过于活跃,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但如果市场过于低迷,很容易导致通货紧缩。
利率可以作为调整市场流通货币数量的工具,以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只有利率处于平衡点,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而对于老百姓而言,长期低利率意味着未来无风险收益率会很低,大家手上的资产,要做好十年二十年后收益非常之低的准备。
低利率时代,对于普通百姓和经济环境来说,最大的风险,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胀。
这和过去20年各路观点用来贩卖焦虑的所谓通胀影响,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而如果利率保持不变,在经济环境的预期和信心无法扭转的情况下,就必然需要面对通缩的风险。
通缩是经济的癌症,通胀是经济的发烧,从国家和现实的角度去看,如何选择,其实并不是一个难题。
3
策略分析:“低利率”时代,关于中国经济环境中几个主流资产配置渠道的讨论
因果逻辑,趋势方向上面已经说清楚了,那么回到中国国内经济环境来看,几个主流的资产和投资渠道,该如何去看待走向?
1,房子,这是中国经济环境里面绕不过去,也是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绕不开的资产配置渠道。
利率下行的趋势和低利率环境,本质上利好资产投资,特别是中国的房产投资的。
但是在房价这个事情上面,中国的楼市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有国家意志管控的有序市场。
“房住不炒”的主线规划之下,利率降低是降低了持有房产的成本。
那悬而不决的房地产税可还没有落地呢。
更重要的是,经济大周期下行,房价上行的理由去哪里找?
总的来看,一二线看的是流动性,三四线看的是安全性。
属于中国房产的盈利性周期,已经结束。就是在头部城市,保值(抵押贷款价值)没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要实现变现,恐怕要为流动性付出不菲的成本。
这不是分析,而是当下现实和市场共识。
2,经营性物业投资,比如商铺,公寓,写字楼。
这些物业,放在中国房产盈利周期里面,完全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不仅因为流动性低卖不掉,而且在那个阶段,随便买个房子都能暴富,买了公寓就失去了赚钱的机会成本。
但是低利率时代环境中,房子涨不动了,这些经营性物业,价值反而就有出头的机会了。
一方面,是这些物业的持有成本降下来了。
另一方面,是经营性物业随着经济复苏,契合货币周期,逻辑自洽。
但是这样的价值机会,注定不属于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甚至纯粹的投资资本都玩不转。
这些物业的盈利逻辑,不是租金回报率,是保持持续运营背后的资金利差套利。
除了发达城市的农民房房东和二房东能在回报率上赚钱,实际上经营物业上想要赚钱,一般人玩不了也赚不到。
3,股票和基金的金融市场,建议配置,不建议参与。
股票基金这东西,亏多赚少,可以作为家庭资产分配,占不超过10%的比例,用时间去穿越周期,看看能不能获得比定存更高的收益就知足了。
至于说想在中国的金融市场里面复刻华尔街交易员,包括互联网上各路大神的传奇故事,那么只能说是没睡醒。
中国金融市场的大神,都不参与交易,从来不操作,能看懂的都是老懂行。
十几年3000点,不是开玩笑的。高利率的时代都没有赚钱效应,低利率的时代,镰刀更厉害。
4,保险在低利率时代,风险会持续加大。
关于保险其实我在以前的文章里面分析讨论过很多次,当然也不是说完全否定。
首先中国的保险业在消费型保险的理赔上做的就不成熟不专业,甚至吃相难看,导致了行业口碑没有树立起来。
其次就是分红型保险产品的底层资产,不仅仅是对于保险公司的资金来说,实际上对于全社会资金来说,都没有一个具有确定性的标底,以前是房地产,现在是债券(国债和地方债),先不用说理财合同里面的各种套路和陷阱,仅仅从资金逻辑上,实际上就很经不起推敲。
大家就想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理财保险真的和宣传这么好,那么为什么还有信托的存在?
有钱人不一定人品都好,但是在投资这件事上,一定不傻。
低利率时代,保险行业的险资资本,虽然随行就市成本降下来了,但是经济环境中有什么能赚得到可观利差,又能保证安全性的投资方向么?
低利率时代,讲故事别说让别人信了,恐怕连愿意听的人都没几个了。
至于什么非标理财,信托产品,过去几年实际上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市场经验和教训了,没有必要展开了吧?
总的看下来,低利率时代,对应的就是资产性收益低迷的阶段,不利于绝大多数投资,在这样的阶段,资金和财富的安全性,是排第一位的。
结合现实,普通群体面对低利率经济环境,有哪些优势策略?
文章最后,基于以上复盘梳理和分析观点,站在普通个体和老百姓的角度,谈谈优势策略思路:
1,现金为王,是第一原则。
但是很多人对于现金为王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现金,不是指什么活期存款,手头保留随时可以消费使用的现金,而是要理解成“现金流”,“维持现金流的能力”,“实现个人和家庭经济平衡的现金存量”,以及“具备一定时间对冲债务和生活成本的现金储备量”。
这很重要,一次看不明白,建议多看几次,也欢迎复制保存下来多看看。
2,保持对国家经济管理动向的高度敏感。
经济上行期,高利率环境,实际上生存,发展的经济体感非常好,各行各行都在赚钱,无非就是效率和规模的差别。
在这样的阶段,就算和趋势主线不在一个频道,最多也就是效率跟不上而已,问题不大。
比如过去20年,没有因为房价上涨赶上时代红利,但也不会过的太差,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经济下行阶段,低利率就是一个显著的特征,钱难赚才是常态。
在这样的阶段,顺势而为,至关重要,尤其是国家意志主导的资金池和价值增长方向,踏空还算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是背道而驰,那就是绝对的灾难了。
毕竟看准国家思路和规划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的,房价上行阶段也不缺嘴硬王者,但是在低利率时代,嘴硬的代价就不能忽视了。
3,对于杠杆和负债,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和谨慎的态度。
完全不动,也不现实,但是量力而行,对结果乐观没问题,但是对过程,一定建议保守。
4,拒绝焦虑贩卖,保持认知提升。
特别是对于国家放水,M2高增长的理解,这一点特别值得拿出来说。
很多人认为国家货币宽松,刺激经济,M2持续高位运行,就会导致通胀,稀释货币购买力,然后就容易被误导盲目投资,惨遭收割。
实际上,对于中国这个国家而言,管理通胀,驾轻就熟,防止通缩,无能为力。
这不是中国国家没有这个水平,而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能够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理论,去解决通缩。
通胀就简单了,加息,收紧流动性就能实现。
看清这个本质,那么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应该担心通胀还是通缩?
中国当下没有通缩,这是国家已经定调的,没有争议,但是一定有通缩威胁和相应压力,这是现实决定和反映的。
所以,用通胀阶段的思维在通缩压力之下行动,是什么结果?
顺带说一句,想要通过投资去对冲通胀,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中国经济环境中最大的谎言和忽悠。
低利率时代,利差模式,才是获利和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