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进入5月份以来,随着还债高峰期的到来,一些陆续出现风险动向,开始出现。
2023年,城投还将迎来还债高峰期,偿债压力继续狂飙。
近年来,城投债技术性违约事件时有发生。
(资料图片)
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合计约近5.7万亿元,达历史峰值。根据机构的测算,今年天津、江苏、甘肃、吉林等省份短期偿债压力较大,需要关注其债务风险。
不过, 基于债券市场对公开市场的影响程度很深,即便是技术性违约,成本也很高,各级地方政府都会高度重视今年城投债到期的偿还,所以公开债券市场违约事件仍将是“少数区域的少数案例”。
理论和信仰是一回事,但是现实就是另一回事了。
中国经济承受着全球下行压力的同时,一些颠覆认知,堪称魔幻的动向,也集中出现了。
5月,两个省会级城市,出现的一些最新动向,值得警惕和关注:
一个是广西南宁被本地民众吐槽停车贵,揶揄南宁应该更名“慧泊市”,引发全网高度关注和热议,本号也写过专题文章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
当地政府反应和应对很快,这个事件有了最新的后续动向。
就在慧泊市这个梗的热度还没有降下来的时候,就在广西隔壁的云南省,省会昆明,也出现了当地国资委出面辟谣严正声明的事件。
两个省会级中心城市,事件表现不同,但是核心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城投债压力。
随着两个城市热点事件的发酵和处理,接下来,备受关注的地方城投债问题,该怎么看?
1
南宁变身“慧泊市”热点事件迎来后续,市长鞠躬道歉
关于南宁被揶揄“慧泊市”的专题文章所幸没有被和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就能看到,这里也就不需要过多展开,关于这个事件的因果逻辑和深入分析,看过的朋友都给了好评。
这个广西首府南宁的停车贵问题,经过网络和舆论的发酵,弄大了。
最新的动向是:南宁市市长亲自召开发布会,公开致歉。
现在,南宁已经派出审计局,进驻慧泊公司,同时召开市民听证会,调整停车收费标准,例如停车免费时长延长至30分钟,增加免费停车位……
但荒诞的停车费,揭开的却是不少城市的尴尬处境。
这场闹剧,也跟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
促使南宁有本土国企背景的慧泊绞尽脑汁提高收费的,其实是其天价质押费带来的偿债压力,进一步穿透,则是吃紧的财政和地方债务问题的夹逼。
慧泊停车于2017年12月注册成立,穿透股权,其背后是南宁国资委。
2022年7月,该公司向工行和交行进行应收账款质押,将未来25.5年的停车收益向银行质押,其评估未来收入规模,即经营权价值能达到72亿之多。
用经营预期收入质押贷款,72亿,那么大家算算这个慧泊公司一天要收多少停车费,才能担负起如此规模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压力?
在股权变更前,慧泊停车是南宁交投集团的二级子公司,根据南宁交投集团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三年零三个月期间,其管理运营的停车泊位及公共停车场停车收费收入共计2.06亿元。
计算一下就能发现,慧泊年均收入大概在6300万这个量级浮动,而维持这一收入水平,就算过上25.5年,慧泊总共也就16亿的收入水平。
这样的收入水平,凭什么能够报到72亿的资产规模?
再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是这几年疯狂划停车位,收入也没法突然膨胀到三倍,来还上每年1.7亿的贷款本金。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这慧泊公司用力过猛,引发当地民愤,形成了网络热议和全国关注,让当地政府不得不迅速出手,出面道歉。
吃相吃相,如果不是饿到极致,形势所迫,怎么会有慧泊公司这种不顾死活的昏招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
2
昆明国资委出面发声发文,辟谣城投偿债危机,各方紧急回应
2023年5月下旬,一份“昆明银行口专家路演要点”和《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的文件在网络间大肆传播,引起不小风波。
文件透露,昆明部分城投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到期公募债偿还困难较大,地方政府正多方筹措资金,包括向某东部大市城投借钱,但仍面临较大压力。
一时间引起全网震惊。
随着传言不断扩散,引发昆明国资发布严正声明紧急辟谣。
5月24日上午,昆明市国资委发布严正声明,称近日关注到部分微信群和网络媒体出现了题为“昆明银行口专家路演要点”和《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的不实信息传播,给昆明市国有企业和有关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已经采取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涉事的海通证券和民生银行昆明分行,分别就网传与昆明城投有关会议纪要传言,发布了声明。
海通证券声明称,近日,海通证券关注到部分微信群和网络媒体因2023年5月22日就某外部参会人员在海通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团队举办的线上交流会所表达的言论,出现了题为“昆明银行口专家路演要点”和《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的不实信息传播。2023年5月24日上午,昆明市国资委发布了有关提醒社会各界理性辨别网络信息的严正声明,请理性辨别网络谣言,不信谣,不传谣。
公司高度重视并郑重声明如下:上述外部参会人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不代表海通证券的观点和立场,后续公司将持续强化内部管控,加强对参会人员的管理要求。
民生银行昆明分行声明称,互联网上出现了题为"昆明银行口专家路演要点“和《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的相关不实信息传播,涉及民生银行普通员工马某某。
针对此情况,民生银行昆明分行高度关注并郑重声明如下:
一是据公安机关反馈情况,我行普通员工马某某在工作时间之外(2023年5月22日晚19:30-20:30),以个人名义参加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外部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不实言论。
二是马某某参加此次活动从未经我行批准和授权,系员工个人行为。
三是我行对该员工的个人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谴责,并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中国民生银行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分办法(2020年修订)》严肃从重处理。
四是我行将进一步加强员工教育,对工作时间外行为强化监测,杜绝此类事件发生。要求分行全行员工理性辨别网络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特此声明。
一条谣言,引发如此大的动静,这个事情,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
而是有端倪的连锁反应:
昆明国资委官网资料显示,其监管的企业包括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昆明公交集团、昆明自来水集团、昆明市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城投)、昆明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交投)、昆明产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产投)、昆明市土地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土投)等20多家企业。
2023年4月,昆明地铁现金短缺,2022年政府补贴9.75亿将近翻倍的新闻和动向,备受关注。
而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结果,截至2023年4月26日,昆明城投被纳入被执行人案件共3件。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且公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被列入限制消费人员名单。
根据最新季报的数据,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昆明城投总资产732.87亿元,总负债430.20亿元,资产负债率58.70%。
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票据信息披露平台公布的信息,截至2023年4月30日,昆明土投票据承兑逾期余额100.00万元,累计逾期发生额950.00万元。
根据昆明土投公开披露未经审计的2023年度一季度财务报表,截至2023年3月底,昆明土投资产总额668.98亿元,其中货币资金4.17亿元;
昆明土投负债总额325.03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74.66亿元。
2022年,全国城投有息债务规模超过60万亿元,债务率200%,已经处于高位,而昆明是全国水平的2.5倍。
昆明城投债务问题离不开持续走弱的土地市场,且当地没有太多其他核心支柱产业强势支撑税收。
另一方面,这几年昆明所在的西南地区区域债务负面舆情冲击了市场信心,各类金融机构对该区域的认可度和支持在边际下滑。
再次,昆明城投平台的债务结构不算良好,存量债不少,诸多平台的债务管控都存在问题,整体非标体量较大,使得问题点状式散发,给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
有依有据,系统全面来看这一次昆明国资委出面辟谣的动向,应该能看到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市场情绪一种表现。
3
热点事件和动向的背后,地方债务的困局,该怎么看?
随着房地产遇冷,卖地收入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减少,很多产业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压力日益凸显,地方债问题更是越来越掩盖不住了。尤其是2022年,很多地方卖地和税收的窟窿基本上都是靠发债来填。
财政部数据,2022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7566亿,创新高,其中一般债券7182亿,专项债券4384亿。
从债务到期规模来看,2023年地方债迎来偿还高峰,规模约为3.65万亿,创历史新高,城投债同样迎来兑付高峰,规模达5.69万亿,
2022年各省偿还债务大头仍然是以发行再融资债券实现借新还旧,小部分通过安排预算加以偿还,2022年各省债务余额继续稳定增长,经济大省财力相对雄厚,其举借债务并如期偿还的实力更强,那些债务总量与财力有所错位的省份则面临相对较大的偿债压力。
事实上,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地区正与南宁和昆明一样,面临相似的困境,虽然城投公募债尚未出现实质性违约,但非标类产品已经接连出现多起违约或展期事件。
不是压力怼脸,何必动作变形?
南宁圈地收停车费激发民众群众,昆明国资委因为一篇“小作文”就需要出面辟谣。
疫情三年,很多地方财政紧张,不得不想办法开源,于是掀起了“盘活存量资产”的大幕,寻找各种能够替代土地的“新地皮”。
地方债,城投债是一家,虽然有国家政府信用,但是说到底也还是债不是?
经济社会,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不是?事实上,2022年以来,一些动向,早就释放了类似的信号了,给大家梳理一下:
四川省阆中市拍卖公办学校、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公司未来30年的食堂食材配送特许经营权;
乐山以17亿的价格拍卖乐山大佛景区摆摊、观光车30年经营权;
河北香河县、四川什邡市、重庆南川区等地,出让区域范围内的停车位特许经营权,时长达28年-30年;
石家庄一边喊着“推动城市资源价值发现”,一边以1.89亿天价拍出了10万辆共享单车3年的特许经营权。
2022年8月,“19兰州城投PPN(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008”足期未兑付,发生技术性违约;
2022年底,遵义道桥156亿银行贷款宣布展期20年;
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柳州城投累计5张商业票据发生逾期。
……当然,看到这里的朋友,可能会有很多共鸣,实际上,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方政府,开始想办法搞钱,提升搞钱效率,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2023年,指望卖土地,依靠土地财政搞钱来还债是指望不上了。
所以,按照历史经验,地方政府可以多渠道盘活各类资产,作为有效的筹资手段,转让、拍卖各种经营权,或者时间换空间,左手倒右手,差补拖延。
开源节流,面对债务,还有什么新办法么?
但是当下的这些行政手段,说到底都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过度消耗,长期来看,必然会加速一个城市的衰落,而且,还有透支政府主体信用的风险。
说白了,还是被钱逼的。以前有土地财政,钱来的容易,现在要做起来搞产业,做运营了不说,还要面对债务压力,动作变形,也就好解释了。
接下来,对于地方债务的消化和解决差异,或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不同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为土地财政减少导致的收入降低,只是小问题,而过去制造出来的天量地方债务,如何顺利消化,才是关键问题。
地方债问题,是否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一头“灰犀牛”?
一面是经济增速下滑,一面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再叠加中美博弈走向不明这只“黑天鹅”,如何化解地方债带来的“灰犀牛”风险,成为了2023年国家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并且是必然的一个关键课题。
一组数据,大家一起看一下:
据中证鹏元,2023年3月份,城投债共发行近1200只,同比增长50%,环比增长96%;
发行规模超8000亿元,同比46%,环比增长97%,为近年来单月最高。
综合2023年1—3月数据,城投债共发行约2300只,同比分别增长22%,发行规模1.60万亿元,同比增长19%。
区域方面,发行主体还是以传统城投大省江苏、浙江以及山东为主,江苏省与浙江省发行较多为1-3年期城投债,山东省多发行期限为1年内的城投债。
环比来看,自2月开始,江苏与浙江发行有所减少,而山东有所增加。
31省市中河北、北京以及河南省环比发行量增加较多,而宁夏、贵州减少较多。
主体评级方面,发行量同比增加主体主要集中在AA+与AAA主体,从环比趋势来看,AA+主体城投债发行额呈持续增加状态。
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为历史峰值,到期规模合计为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创历史新高,到期压力主要集中在3、4月份。
分省份来看,2023年城投债到期回售规模最大的省份为江苏、浙江、山东和四川等城投大省,均在3000亿元以上,其中江苏省压力最大,突破万亿元。同时,结合到期回售规模占存续债券规模的比重来看,宁夏和云南的占比均超过50%,未来一年内压力较大;浙江、山东、四川等地的到期回售规模虽居全国前列,但占全省存量债券规模的比重不大,到期压力相对小。
分城市来看,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较大城市有南京、天津、成都、重庆等市,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到期规模较小的城市多位于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存量城投债规模小,到期债券也不多,整体兑付压力不大。
此外,对于到期回售规模不算多,但占存量债比重较高的地区则需重点关注,比如柳州、银川、唐山和镇江,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比重超60%,而天津和昆明,由于近年来多发短债的缘故,其到期回售规模绝对值和占比均是所有地级市中最高的。这些区域的债券结构整体偏短,滚续压力大,存在一定的短期偿债压力。
综合评估发行规模、到期规模及占比,兑付压力较大的省为江苏和云南和宁夏,而天津、昆明、柳州、银川、唐山、镇江等市的滚续压力大,建议重点关注这些区域内资质较弱且到期回售压力较大的平台,或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很明显了吧?对于一些城市和地区而言,地方债,城投债在债务到期压力之下,已经不是是不是灰犀牛的问题了,而是怼脸的风险问题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还有加大和范围扩大的趋势。
有依有据,谈不上危言耸听。接下来,就要看国家统筹协调,处置风险了。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其中,地方债风险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支不平衡。
另一方面,地方债放量发行导致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
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飞走,地方债这只“灰犀牛”须更为警惕。
对于个体,只有两句: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久赌必输。
一些当下过错和问题,甚至包括技术性违约,都好处理,毕竟政府信用摆着,地方债城投债信仰稳得一比。
但是无论从规模,还是现实来看,2023年,地方债的带来的债务困局,压力,还有风险,都是值得国家和所有人重视和面对的一个经济焦点。
债务不是老虎,更不是非黑即白就可以说请楚的问题,但是对于谋求复苏,实现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来说,算得上是一种包袱和负担,接下来,如何顺利放下这个包袱,轻装上阵,是值得所有中国人期待和关注的重要动向。
而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在创收冲动下,哪个城市能够忍住不“乱伸手”,与民生息。
毕竟,经营城市,本质上和经营公司,是一个道理,只有公司做大做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司的员工的合作伙伴,能不能同样获得好的待遇和发展,可能才是决定一个公司是否走的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