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厌食与抑郁
“命运把它的混乱与不确定性,带进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文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
这个周末,老赵来家里看我。见我正在临池习字,说能不能写一幅字。写什么呢,他想了一下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顺手写完了。然后笑着说:“这句诗里有三层意思:第一,你有一点无力感;第二,你找到了排解的办法;第三,利好白酒产业。”
他笑的声音居然比我还响:“是啊,是啊。不过,这句诗是我想送给你的。”
老赵是江苏丹阳做地板生意的,两年前,我去过他的工厂。他的地板是用新型材料做的,浸泡在水里,几十年不变形和变色。他大概是看我最近写的一些文章在网上引发了争议,想来安慰我一下。当然,我知道,他比我难多了。
二
其实在写那两篇专栏的时候,无论是救楼市还是建议万亿补贴“三家”产业,都预料到会被打得满头是包,甚至知道未必能起到什么作用。只是觉得,在这个沉闷的当下,总得喊一下,办法对错仁者见仁,讨论起来,至少气氛是热烈的,是建设性的。
对于中国经济的前景,远的不知道——凯恩斯说“就长期而言,人都会死的”,十年之内,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
乐观的原因在三个: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我们是被互联网改造得最彻底的国家,我们还有人数最多的新中产群体。也就是说,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而或新工具的应用,都没有理由看衰这个市场。
现在,老赵们碰到的问题是无力感。
三年疫情终结,都以为经济会快速复苏,哪怕没有“报复性消费”,起码也能回归到正常。没料到,一季度稍稍翘起了一下,“3·15”以后又沉了下去。
这就好比备上了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还是刚刚入选了米其林的,但是,食客们得了厌食症,眼睁睁的就是不举筷子。菜凉了,酒冷了,厨师们得上了抑郁症。
厌食症的食客和抑郁症的厨师,大眼瞪小眼的呆在一个屋子里,这个天怎么聊,这个日子怎么过?
三
最近在企业界行走,发现各行各业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活在“三条线”上。
大企业,活在“温饱线”上。过去几年,他们是智能化升级最激进的一群人,产能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是外贸阴晴不定,内需低迷委顿,巨额投入的效率得不到体现,大多只能温饱而已。
中型企业,活在“盈亏线”上。他们是产业的基本盘,现在的情况是,要么上游链主企业不给力,订单不足,要么消费市场两极分化,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盈利亏损都在一线之间。
小微企业危险最大,基本上都挣扎在“生死线”上。即便能维持正常运营,一旦出现成本上涨、订单断档,就不得不停工或减员。
我看到的景象是,每家企业都在想办法,每个人都不想下牌桌。
全国的民众,有人可以选择躺平,还有人可以选择“积极躺平”,唯独做企业的,无论大中小微,都在蹲马步。
四
方向和道路,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人们常常混淆而谈。
中国前行的方向,肯定是坚定不移地改革和开放,这应是上上下下的全体共识。而在道路的选择上则迷雾缠绕、歧途横生。
对于埋头于产业末梢的民营业主而言,目前最令他们产生无力感和抑郁的是,很多对未来的预测,超出了产业量化的范畴,而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当企业家们开始讨论政治的时候,一定是做生意的外部大环境出现“黑天鹅”。
对于民众,尤其是最近把钱纷纷存回银行,甚至提前还贷的新中产,他们的“无欲”和“厌食”,则同样来自于对不确定性的畏惧。
如蒙田所说的,“命运把它的混乱与不确定性,带进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这个时候,所谓的“信心”就变得非常的具体了。
首先,得有人大声地告诉我们,“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来的”。所有看衰中国的人,其实都是在看衰自己的人生。即便是赌,你也得赌国运犹存。
其次,要激发食客们的食欲。要让人们相信成长的可能性,同时,找到令大家心生欢喜和食指大动的“有效需求”。
最后——也许最要紧的是,要让这个沉闷的屋子里响起歌声。还记得那个“东方风来满眼春”吗?要有人站出来跳舞,要用最好的美酒举杯畅饮,要有人大声地发布一些好消息,让开心和向上的空气荡漾和传染开来。
此时此刻,这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五
后来我才知道,这次老赵来杭州,并不是专程来安慰我。是“6·18”快临近了,他带着电商团队来跟天猫敲定大促的事情。我写的那幅字,他喜滋滋地卷起来带走了。临出门前,我告诉他“今朝有酒今朝醉”,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悲观的人沉吟此诗,是觉得明日不来,美酒将无。
乐观的人则是认为,只有善待今日,才能有更辽阔的明天。
我把这个道理讲给老赵听,然后问他
“你选哪一个?”
本篇作者 | 吴晓波 | 当值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图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