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塔筒桩基行业专题报告:内需与出口共振,深远海化打开长期空间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李超、张柯)
海风装机节奏加速,打开塔筒桩基需求空间
预计 2023 年将成为风电装机大年,海风成长性尤为突出
【资料图】
2022 年风电市场装机表现不佳,但招标量大幅提升 76%。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 国 2022 年全年风电新增装机 37.63GW,同比下降 21%,2022 年风机的排产和交付节奏 较慢。2022 年上半年,疫情因素对风电整体施工以及供应链的稳定形成较大冲击,下半 年则由于风机大型化节奏加速,核心材料环节如叶片、模具、铸件等出现了阶段性供应紧 缺,使得全年风机的排产和交付不及预期。但从招标维度看,根据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 台数据,2022 年风电招标规模达到 95GW,同比大幅增长 76%,我们认为高招标量预示 着 2023 年有望成为风电装机的大年。
经历 2021 年抢装潮,2022 年海风装机低于预期。根据国家发改委 2019 年发布的《关 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对 2018 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 2021 年 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核准时的上网电价。业内形成抢装潮,透支需求。2022 年受疫情影响,叠加原材料成本高企因素,国内海风装机低于市场预期。
2022 年海风招标增量明显,预计 2023 年海风交付项目量增显著。虽然 2022 年国内 海风装机量低于预期,但 2022 年海风项目招标增量显著。沿海省份作为海风项目主力, 海风需求增量已表现出明显回升。其中,浙江、山东、福建、广东、辽宁、江苏及海南已 完成 25 个平价海风项目招标,总规模达 9.4GW。考虑到 2022 年全年的高招标量,预计 2023 年海风项目的交付将迎来高景气周期。
结合“十四五”新增并网规划,预计 2024-2025 年海风装机节奏加速。相比陆风,海 风具有利用小时数高、发电稳定、可就近消纳、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等显著优势,沿海 各省纷纷支持海风发展。根据沿海省市公布的海风项目对应的“十四五”新增并网规划, 考虑到海风成本快速下降,部分项目可能提前实现平价上网,同时广东、山东、上海等省 市已出台地补政策对海风给予装机补贴以加速行业发展,我们预计行业潜在需求和实际装 机有望突破规划,预计 2022-2025 年新增海风项目并网量可达 51.1GW,结合 2022 年市 场低装机量行情与 2023 年交付量回暖趋势,2024-2025 年海风装机节奏有望明显加速。
海风建设成本下降超 30%,经济性显著提高。随着海风抢装潮退去,在海风建设及配 套设备产业链大型化加速以及竞争趋于激烈的影响下,海风项目建设成本迎来大幅下降, 我们测算 2022 年国内海风项目单位造价降幅普遍达 25%以上,预计 2023 年仍有望实现 15%左右降幅,驱动海风加速推广平价上网。
沿海地区政策力度加强,海风项目逐步具备平价经济性。2021 年底海上风电国家补 贴退出后,部分省份也推出了省补等地方支持政策。由于海风的建设基本都在沿海,沿海 省份本身也是用电大省,加之陆上风光资源相对缺乏,海风会是双碳核心抓手,地方也会 提供相应财政支持手段。其中,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四地已出台具体的地区补贴方案。
预计 2023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有望达到 80GW,其中海风有望达到 10GW。我们预 计 2023-2025 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 80/88/100GW。1)海风:根据沿海省市 公布的海风项目对应的“十四五”新增并网规划,目前国内各沿海省份规划的海风项目总 装机容量已超过 40GW,全国 2022 年海风招标量为 15.9GW,同比增长 469%。我们预 计 2023 年我国海风装机有望达到 10GW,同比增长 144%,到 2025 年有望达到 20GW, 成长性凸显。2)陆风:我们认为 2022 年受疫情和供应链问题影响的装机有望延期到 2023 年并网,预计 2023 年我国陆风风电装机规模为 70GW,同比增长 109%,到 2025 年有望 达到 80GW。
2023 年海风招标持续,成长性凸显。从招标维度看,2022 年风电招标规模超预期但 全年新增装机规模低于预期,我们认为未落地的招标量将在 2023 年完成交付。一季度持 续新增海风招标,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高增速背景下有望实现未落地招标量的加速交付。目 前国内各沿海省份规划的海风项目总装机容量已超过 40GW,全国 2022 年海风招标量为 15.9GW,同比增长 469%。2023 年 1-4 月海风招标量为 2.86GW,我们预计 2023 年我 国海风装机有望达到 10GW,同比增长 144%,到 2025 年有望达到 20GW,成长性凸显。
预计 2023 年 Q2 开启集中交付,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2022 年招标加速重启,预计 2023 年二季度开始进入桩基塔筒交付高峰期。随着 2022 年海风招标增量回暖,2023 年以来海上塔筒和基础企业中标规模增速加快,2023 年行业 交付量有望高增。从年度维度看,2022 年度高招标量通常对应 2023 年度交付量显著提升; 从交付节奏看,尽管一季度可能整体项目建设节奏依然偏慢,但从二季度开始,我们认为 行业将有望进入集中交付期,行业头部企业订单和产能饱满的情况有望再次集中体现。
“十四五”期间海风高招标量、塔筒桩基交付有望保持高增,2024-2025 年成长性依 然值得期待。一般而言,风机基础的招标在风机招标三个月内进行,并在两年时间内完成 施工,前期主要是沉桩等风机基础施工,中段是塔筒安装和风机吊装等。海风招标量变化 趋势可作为判断塔筒桩基市场变化趋势的先行指标。根据“十四五”总体海风规划推算, 2024-2025 年海风装机预计将持续高速增长,对应海上塔筒和基础项目的招标以及交付均 有望保持高成长。
钢价中枢下行,有望带来利润弹性。原材料成本是塔筒成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 据天顺风能 2022 年年报披露,原材料成本占比 86.92%,其中钢材是最主要的直接材料。 风塔是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即“原材料+加工费”定价,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塔筒定价影响 显著。近期塔筒原材料处于下跌周期,钢价中枢下行有望带来利润弹性,同时带动塔筒价 格回落,提振下游需求。
塔筒桩基存在提价预期,盈利能力有望改善。受益新增风电装机规模高增速和海风项 目深远海化发展,风电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塔筒桩基需求有望迎来高速增长。从年度维度看, 参考历史季节性因素,二季度塔筒交付旺季来临,头部企业订单普遍已排至下半年,全年 产能利用率预计维持饱和状态。从出货增速维度看,预计各塔筒桩基企业 2023、2024 年 均保持较高增速,行业存在提价预期,加工费有望上行,改善塔筒盈利能力。一季度头部 企业业绩已基本兑现,盈利能力环比好转,随着交付旺季的来临和扩产项目的落地,塔筒 桩基有望迎来量利齐升的快速发展期。
走向深远海,塔筒桩基具备抗通缩性
塔筒、桩基是风电设备中的支撑基础部件,分别用于连接和承载风电机组、支撑和固 定整机。风电塔筒除塔体外,其内部通常有爬梯、电缆梯、平台等内部结构,以供风电机 组的运营及维护使用。风电支撑基础分为单桩、导管架和漂浮式基础三类,浅海区域中机 组安装在下端深入海床地基的桩基或导管架上,由海床地基提供支撑;深海区域中桩基、 导管架有长度限制,无法实现支撑功能,漂浮式基础主要由浮箱及锚绳组成,浮箱为海上 风电机组提供支撑力,并通过锚索或缆绳将塔筒与海底相连,使机组可以在某一相对固定 的区域内自由移动。
海风项目仍以单桩、多桩为主流,导管架和漂浮式基础长期发展趋势乐观。目前国内 已装机海风项目水深多在 15-20m,浅海海床较软,基本采用单桩基础结构,导管架目前 只应用于海洋地质环境复杂的广东、福建两省的部分海风项目中,漂浮式基础用于超过 50m 的深远海域,因施工难度大、整体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原因,还未运用到商业化中。 2022 年以来招标项目平均水深提至 30m,随着项目水深的持续增大,有望带动水下基础 由单桩向导管架升级,进而提升桩基的价值量和重量。
大型化深海化趋势明确,引领塔筒桩基放量升级
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带动项目离岸距离提升。海上风电呈现离岸化、深海化特征, 随着近海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饱和,风电场资源紧张,远海具备风速更大、风力更加 稳定等优点,据国家风能资源详查结果,我国 5-25m 水深海域、50m 高度处风能资源可 装机潜力约 200GW,5-50m 水深海域、70m 高度相应量则约 500GW。目前以 2022 年 9 月份上海 4.3GW+首批深远海海风示范项目为代表的全国深海风电示范项目在积极布局, 我国海风项目的建设向深远海发展的趋势已经比较明确,这也带来项目离岸距离不断提升。
大型化和风电场规模化加速,推动风机降本。大型化是海风降低单位 GW 成本的主要 途径,大型风机单位功率对应的耗材更少,同时由于大型化后所需机组数量有效减少,可 显著降低安装及运维成本。根据明阳智能官网披露,以明阳智能 MySE12MW 半直驱海上 机组为例,在 1000MW 项目中,8MW 机组需要 125 台,12MW 机组仅需 84 台,节约用 海面积 30%以上,全场基础成本降低 24%,塔筒成本降低 27%,经济性凸显。
风电大型化和深海化推动桩基、塔筒单机用量增长。据海力风电招股书,适用于 0- 24m 水深单机容量 4MW 的单桩基础重量在每台 550-1000 吨之间;水深 30m 以上单机 容量 5MW 使用的四桩导管架基础重量为 243 吨。以三峡阳江沙扒三期和三峡阳江青洲六 项目对比测算桩基塔筒单机用量,阳江沙扒三期安装单机容量 6.45MW 风机 62 台,阳江 青洲六分别安装 8MW 和 10MW 容量风机 25 和 80 台,风机叶片直径、轮毂高度数值均增 大,单台塔筒和桩基用量为 734 吨和 2657 吨,较浅水域小容量风机项目对应的 380 吨和 1693 吨用量提升。
风机大型化对塔筒单 MW 需求量摊薄有限。大型化降本主要环节是对零部件单 GW 价值量的摊薄,风机重量增加后,由于塔筒高度有所升高,筒壁厚度、壁面强度的结构要 求提升,塔筒单 GW 需求量相对稳定,有望保持与风机装机量相近的增速。据海力风电招 股说明书,在装机项目的单机容量提升趋势下(2018 年平均 2.44MW 升至 2021H1 的平 均 4.36MW,提升 78.7%),单 MW 塔筒用量下降幅度有限,从 70t/MW 降至 68t/MW, 仅下滑 14%,单位用量降幅远小于风机单位容量的增长。 深远海趋势平衡大型化摊薄的桩基用量,导管架、漂浮式需求有望提升。风机大型化 背景下,同样水深条件下的单桩 GW 用量受摊薄下降,但桩基用量会随水深上升。通常来 说,水深小于 20m 的近海区域时使用 1200t 以下的单桩,20-30m 海域使用 1200-1900t 的单桩,30m 以上的海域则以 2200-2800t 的导管架基础为主,此外漂浮式基础重量均超 3000t。随着风机容量增大,深海化带来桩基的单位用量上升一定程度上弥补分摊用量减 少,相较于单机容量 5.5MW、水深 23-28m 的中广核汕尾后湖海风项目的桩基单位用量 249t/MW,单机容量 6.45MW、水深 9-10m 的上海奉贤海风项目桩基单位用量仅为 166t/MW。考虑中长期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导管架和漂浮式基础渗透率有望提升。
海风市场持续扩容,预计 2025 年国内海上塔筒桩基市场有望达 520 亿元
我们预测 2025 年我国海风用塔筒桩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520 亿,对应 2023-2025 年 CAGR 为 55.22%。基于以下假设进行行业空间测算: 1)我们预测国内新增海风吊装将进一步提升,预计 2023-2025 年新增吊装分别达 9/14/20GW。2)单位用量方面,风电大型化趋势下,塔筒的单 GW 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我们预 计 2023-2025 年塔筒单位用量分别为 7.4/7.2/7.1 万吨/GW;桩基近期单 GW 用量随风机 容量增大而下降,但随着未来深远海发展,单位用量将有所上升,且导管架单位用量高于 单桩,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单桩单 GW 用量分别为 19.5/21.5/22 万吨,导管架单 GW 用量分别为 23/24/26 万吨。 3)产品类别方面,大型化趋势与深远海化趋势下桩基结构将由单桩升级为导管架, 假设国内漂浮式基础短期内暂不会商业化批量生产,我们预计单桩基础的渗透率在 2023-2025 年维持 89%,导管架基础的渗透率在 2023-2025 年维持 11%。 4)产品单价方面,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塔筒单吨价格为 8500 元/吨;导管架基础 具有更高的单位价值量,但考虑后续钢价回落伴随大型化趋势的支撑,因此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单桩基础和导管架的单吨价格分别维持在 8800 元/吨和 9600 元/吨。 5)综上,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我国海上塔筒市场规模分别为 57/86/121 亿元,总 需求用量分别为 67/101/142 万吨,桩基市场规模分别为 159/271/400 亿元,总需求用量 分别为 179/305/449 万吨,塔筒桩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 216/357/520 亿元,对应 CAGR 为 55.22%,单位投资量分别为 24/25/26 亿元/GW。
我们预测 2025 年我国陆风用塔筒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53 亿,对应 2023-2025 年 CAGR 为 5.92%。我们基于以下假设进行行业空间测算: 1)我们预测 2023-2025 年新增陆风装机分别达到 65/72/80GW。 2)单位用量方面,塔筒的单 GW 用量受风电大型化存在一定量的摊薄,呈逐年下降 趋势,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塔筒单位用量分别为 6.2/6/5.8 万吨/GW。 3)产品单价方面,考虑到原材料价格逐步下降叠加各环节通缩情况,我们判断陆上 塔筒价格逐年下降,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陆上塔筒单吨价格为 7800/7700/7600 元。 4)综上,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我国陆上塔筒市场规模分别为 314/333/353 亿元, 对应 CAGR 为 5.92%,单位投资量分别为 4.8/4.6/4.4 亿元/GW。
塔筒管桩出海趋势明朗,国产成本优势显著
海外风电市场高景气发展,风机升级加速。近十年以英、德、丹麦、荷兰为主导的欧 洲作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势头强劲,2021 年欧洲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17.4GW,同比 增长 17.6%,其中海风新增装机 3.3GW,增加 13.8%,近年来增速均高于占据主导的陆 上风电,同时美国、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也高速发展。欧洲海上风电项目在装机功率、 叶轮直径、机舱高度等方面加速升级,对单桩的结构强度提出高要求。据 WindEurope 报 告,自 2014 年欧洲每年新增海风平均功率以 10-16%的年均增长率提高,2021 年海风平 均功率 8.5MW,叶轮直径 159m,机舱高度 108m,水深 39m,升级幅度约 30%。
欧洲厂商供应能力偏弱,出口空间大。英国计划在 2030 年前完成 50GW 装机容量目 标,海风供应链中零部件由国外厂商合作供应,塔筒供应商出现韩国 CS Wind、LS Cable、 天顺风能等。欧洲海上基础以单桩为主,本土制造企业较多,但普遍规模小扩展进度慢, 仅 Sif 一家上市公司,荷兰 Sif 和德国 EEW 合计占近 90%市场份额,有效产能约合 40 万 吨。欧洲风能协会发布的《欧洲风能:2022 年统计与 2023-2027 年展望》报告显示, 2023-2027 年欧洲预计将新增风电装机 129GW,其中陆上风电 95GW、海上风电 34GW, 按照 20 万吨/GW 计算对应年均约 136 万吨海风桩基需求。而据 2022 年 GWEC 披露,欧 洲主要桩基供应商 SIF、EEW、Bladt、Steel wind 的单桩年产能分别为 30/15/10/10 万吨, 产能合计 65 万吨,存在明显供需缺口。
塔筒出海面临挑战,欧洲反倾销制裁较缓和。国内风电设备出海存在一定反倾销制裁 风险,其中塔筒环节尤为明显。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北美反倾销税率较高,美国的 双反税达 67%-105%,进入难度大;墨西哥 2020 年裁定对中国出口商征收 21%的反倾销 税;澳大利亚对泰胜风能撤销反倾销措施,对其他中国塔筒企业税率为 10.9%;欧盟对大 金重工、天顺风能、泰胜风能分别施加 7.2%、14.4%、11.2%的税率。我们认为反倾销制 裁事件说明欧洲塔筒产业在中国企业的压力之下,面临竞争力流失和本地企业盈利不佳的 问题。
海外塔筒桩基生产成本高昂,国内成本优势强化。对比欧洲单桩龙头 Sif 平均出货价 格近 2500 欧元/吨(约合人民币 1.9 万元/吨),且供需紧缩呈价涨趋势,我国单桩价格约 0.8 万元/吨。在原材料成本方面,以天风顺能披露的数据为例,钢材、法兰等原材料成本 占塔筒总成本的 82%,其中钢板(中厚板)成本占 57%,对比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的欧洲 钢材价格暴涨,中厚板国内外价差拉大。2023 年 3 月欧盟钢厂中厚板均价 1100 美元/吨, 美国钢厂均价 1710 美元/吨,而中国市场均价 649 美元/吨。在人工成本方面,根据欧盟披 露,欧盟本地塔筒企业的人均人工成本为 4.8 万欧元/年,明显高于国内主要塔筒企业的人 均薪酬。我们预计塔筒环节有望进一步强化国产出海的成本优势,桩基环节暂无反倾销限 制,有望实现产品出口的突破。
我们预测 2025 年海外塔筒桩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485 亿,对应 2023-2025 年 CAGR 为 43.75%。基于以下假设进行行业空间测算: 1)根据 GWEC 数据,我们预测海外(除中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量将进一步提升, 2023-2025 年新增装机分别达 7/6/15GW。2)单位用量方面,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塔筒单位用量分别为 6/5.5/5 万吨/GW;桩 基近期单 GW 用量随风机容量增大而下降,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单桩单 GW 用量维持 19 万吨,导管架单 GW 用量维持 20 万吨,漂浮式单 GW 用量维持 23 万吨。 3)产品类别方面,大型化趋势与深远海化趋势下,预计桩基结构将由单桩升级为导 管架,截至 2022 年全球漂浮式海风项目占累计装机量比值仅为 0.4%,我们预计单桩基础 的渗透率在 2023-2025 年将分别达到 91%/90%/90%,导管架基础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 8%/9%/9%,漂浮式基础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 1%/1.5%/1.5%。 4)产品单价方面,从大金重工 2022 年的订单情况看,塔筒出口欧洲的单吨售价不含 运费约 12000 元,因此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全球塔筒单吨价格维持 11000 元/吨;海 外单桩价格以大金单桩法国订单为例,单吨售价 (不含税不含运费)为 1.44 万元/吨,同时 导管架、漂浮式基础具更高的单位价值量,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全球单桩基础、导管架、 漂浮式基础的单吨均价分别维持在 14200 元/吨、14600 元/吨和 2300 元/吨。 5)综上,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海外塔筒市场规模分别为 46/36/83 亿元,总需求用 量分别为 42/33/75 万吨,桩基市场规模分别为 189/161/403 亿元,总需求用量分别为 134/115/287万吨,塔筒桩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 235/197/485亿元,对应 CAGR为 43.75%, 单位投资量分别为 34/33/32 亿元/GW。
大型化趋势引领技术变革,头部厂商优势深厚
技术产品顺应深海化大型化,管桩塔筒出口加速
风机大型化趋势下,塔筒桩基厂商的技术储备、生产设备的要求升级。海塔桩基的抗 腐蚀、抗台风、抗海水冲击能力要求高,厂商需重视焊接缺陷控制、防腐效果等特殊工艺, 风机大型化则使厂商的研发、生产及检测水平面临更大挑战。产品方面,大功率塔筒桩基 对焊接参数、工艺流程、精度控制要求提高;设备方面,大功率塔筒桩基管径大、管壁厚, 低功率生产线无法完成卷圆工序,需设备更换或技改;质检方面,中厚板、大尺寸产品使 缺陷检测难度加大,需通过升级设备、技术合作和检测试验保证产品检测流程和结果。
深远海化趋势下,导管架、漂浮式基础占比预计将不断提升,头部厂商技术储备及应 用领先。导管架节点数量多,疲劳损伤大,加之水下灌浆质量较难检测和监测,在结构受 力、防腐蚀、加工维护等各方面都比单桩有更高要求,生产难度更高。随着水深加深,导 管架和单管桩重量都有明显提升,目前主流单管桩重量已达 2000 吨左右,导管架重量已 达 3000~3500 吨左右。具备量产能力并实现供货的企业包括泰胜风能、大金重工、海力 风电、天顺风能、润邦股份,在超大管桩、导管架基础产品布局和技术研发方面拥有充分 的优势,并且获取了大量的应用层面的经验;目前国内漂浮式风机基础供应商主要为船舶 与海洋工程类企业。
受益全球风电行业高景气度,拓宽业务半径是各厂商共同战略规划。多数管桩海塔公 司集中在江苏地区,随着各地海风规划出台,各厂商业务半径走向全国,争夺广东、山东 市场资源。未来海外风电的可期发展也给国内海工厂商带来巨大出口红利,催化厂商进行 出口规划。天顺风能 2019 年瞄准德国,建设海工基地,大金重工也规划在欧洲建立海风 基础工厂,通过建造面向全球的综合性生产基地,享受行业强周期福利。
国内企业塔筒出海势头加速,单桩出口实现突破。大金重工、天顺风能、泰胜风能的 出口比例接近,国内企业以出口塔筒产品为主,海外客户的供应商体制使有出口业绩的公 司具备更好的客户端优势;桩基因运输效率低和方案不成熟的问题,需求仍主要由海外本 地产能满足。根据大金重工公告,公司凭其基础设施、港口条件和工艺装备和对海外业务 的加大投入,于 2022 年揽入 6 项海风海外项目,包括 5 项欧洲项目,成为国内首家管桩 产品出口欧洲的企业,打开国产桩基的欧洲市场。
头部厂商重视外销业务,有望持续拓展全球市场份额。国内头部企业均积极延伸海外 业务,在建产能规划于 2023-2024 年陆续投产。代表性厂商在 2018-2019 年海外收入占 比平均超 30%,2020 年和 2021 年受益陆上和海上风电抢装潮,产品内销需求量和毛利 率有所上涨,厂商业务重点着眼于国内市场,外销业务占比下降至 15%左右。随着疫情形 势平稳和国内抢装潮结束,2022 年头部厂商继续海外布局,以泰胜风能为代表的塔筒桩 基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创历史新高。我们预计随着海工头部厂商出海节奏的加快,头部企业 将在经济性、饱满产能、稳定交付能力、海外历史业绩的优势基础上继续拓展海外海上塔 筒和桩基市场,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码头和属地资源为核心优势,海塔桩基行业格局集中
降低成本端压力是竞争力关键,码头资源和产能布局成为发力点。由于塔筒和桩基企 业的成本构成相近,原材料占比 70-80%,因此提高运费、人工等成本的管控能力成为关 键。一般情况下行业内企业综合成本结构中运输成本占比较高;随着主流机型大型化趋势 愈发明显,运输亦成为制约海风设备零部件生产企业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
1)码头:港口码头是产品外运的必备配置,是海上塔筒和桩基厂商的重要竞争指标。 目前国内塔筒桩基企业中大金重工、海力风电、泰胜风能、润邦股份均具备自有码头,有 望凭借码头优势,优化扩产动能,调控运输成本,提升产品交付能力。
码头资源稀缺,港口岸线审批难度大。码头建设需通过省政府审批满足规划,港口岸 线使用权需要通过国家交通运输部批复,码头岸线的资源审批难度持续加大,同时港口建 设需要自然条件良好的岸线资源,对周边配套资源也有较高的要求。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披 露的数据,截至 2021 年底,我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共计 2659 个,风电塔筒管桩运输 所需的 10 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共计 463 个,占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的 17%,年新增 数仅 23 个。因此已获审批的港口码头等生产基地逐步成为稀缺资源,掌握相关资源的厂 商先发优势显著。
自有码头企业具有运输费用的成本优势。海上风电塔筒桩基的运输需要港口码头,自 有码头的企业面对的转运费用、吊装服务费和囤货费用等成本压力减少。据各公司年报披 露数据测算,拥有自有码头的大金重工、泰胜风能和海力风电的单吨运费(包括海上和出 口桩基塔筒)约为 200-300 元,而无自用港口的天顺风能,据公司发行可转债申请文件反 馈意见回复公告披露,其单吨运费约 300 元。据海力风电招股说明书,对比自有港口前后 运费,2020 年公司单台桩基运费较 2018 年减少 6 万元,若按单台 1000 吨测算,单吨运 费节约 60 元。
2)属地资源:头部企业多数布局生产基地于江苏,作为“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装 机容量占比最高的省市之一,其近海优质风电场多集中分布于南通、盐城等区域,与生产 基地布局高度重合,利于保证交货的及时性。近年各厂商也着眼布局于风资源丰富的“三 北”、两广地区及海运便捷的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一方面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升公 司现场技术服务及售后维护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项目建设能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加强公司与地方政府、投资业主之间业务黏性,获取拿单优势。
经营规模和历史业绩是业主招标的重要考评依据,头部企业优势明显。塔筒、桩基及 导管架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日常运行环境恶劣,行业内一般要求该等产品可靠使用寿命 在 20 年以上。运行维护周期长叠加风电场建设前期资本投入较大、安装施工成本较高等 因素,下游客户在供应商评价及选择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大经营规模且历史业绩稳 定的企业,大部分海上基础和塔筒项目招标通常要求近 5 年的历史业绩。
陆风产能规模稳定,海风和出口产能进程加速,我们测算塔筒桩基五家头部企业 2023 年产能合计为704万吨。据各公司公告和披露的公开信息,结合扩产项目的建设周期判断, 我们测算,截至 2023 年底大金重工、天顺风能、泰胜风能、海力风电和润邦股份这五家 塔筒桩基头部企业的陆风产能规模将达到 205 万吨,同比增长 25%,而受益海风和出海两 条增长逻辑兑现提速,预计海风产能规模 383 万、出口产能规模 116 万吨,分别同比增长 145%/90%。
海上塔筒和桩基放量可期,前期布局项目逐步投产,头部企业 2022 年国内海风产能 合计为 140 万吨,预计 2023 年国内海风产能增至 383 万吨。海风项目深远海化和大型化 趋势下,叠加全球海风装机进程乐观,国内桩基海塔需求量大大提升;供给端来看,头部 企业前期扩产的海风项目在 2022-2023 年将逐步开展并且部分实现投产。据各公司公告和 披露的公开信息,截至 2022 年泰胜风能、海力风电、润邦股份、天顺风能和大金重工的 海风产能分别约为 20/50/30/0/40 万吨,我们预计到 2023 年年底五家公司海风产能有望分 别达到 20/103/30/100/130 万吨。
海风基础高壁垒高门槛,国内行业格局集中。与陆上塔筒的分散格局不同,由于海上 塔筒桩基所需码头资源的紧缺和产能布局的重要性,国内目前从事海风塔筒和桩基生产的 企业较少,大金重工、海力风电、天顺风能、润邦股份和泰胜风能为主的少数领先企业贡 献国内的主要行业产能。我们根据出货量测算,2022 年主导企业海力风电、大金重工、 泰胜风能、天能重工、润邦股份的海上塔筒和桩基的全球市占率合计约 30%。
重点公司分析
泰胜风能:风塔技术雄厚,加速产能布局
风塔技术实力强劲,行业知名度高。公司生产自主品牌“TSP”“泰胜”“蓝岛 BlueIsland” 的陆上风电塔架和海上风电塔架、导管架、管桩、升压站平台等,产品包括 8MW 风机塔 架、日本浮体式海上风机塔架、10MW 海上风电导管架、2300 吨级大单桩、高端升压站 平台等行业领先产品。公司已与 VESTAS、Gamesa、GE wind、金风科技、中国广核集 团、大唐集团等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风能装备行业享有较高品牌美誉度。
持续布局产能规模,出口能力增强。据公司投资者活动记录披露,截至 2022 年,公 司拥有产能中蓝岛基地带来 20 万吨海风产能,以导管架、管桩为主,子公司蓝岛海工主 要出口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公司扬州基地未来将依托扬州港, 瞄向出海业务,该基地预计 2023 年 7 月投产,主要生产 3MW 及以上的陆上塔架和 5MW 及以上的海上塔筒,据公司公告口径设计产能合计 25 万吨;公司规划在广东地区新增南 方基地,生产导管架、换流站等深海化产品,增强海风竞争力。
具备前沿技术先发优势。公司共取得各类专利 300 余项,积极推动深远海风场成套基 础装备建造关键技术研发等行业领先的研发项目,有较强的技术储备;同时,公司成功建 造过日本浮体式海上风机塔架、13.6MW 海上风电导管架及半潜驳船等历史项目,我们认 为公司有望在导管架生产和漂浮式风电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海力风电:海工产品全面,属地优势明显
以海风产品为主,客户基础长期稳定。海力风电主营业务为风电设备零部件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风电塔筒、桩基及导管架等。公司以海上产品销售为主,2021 年 销售收入占比超 95%,其中管桩为主,塔筒为辅,生产规格涵盖 2MW 至 5MW 等主流规 格产品以及 6.45MW、8MW、10MW、12MW 以上等大功率等级产品。2014 年起公司参 与中广核如东、华南苍南、华能如东、三峡大丰等项目,与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华 润电力等风电场运营商,和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风电整机厂商建立紧密业务合作关系。
海风业务持续推进,积极扩产产能优化布局。公司拥有海力风电、海灵重工、海工能 源、海力海上等多个海工基地,分布于如东、通州、大丰等沿海地区,在江苏省已形成较 为突出的区域布局优势;公司抓住山东省海风市场机遇,布局山东东营和威海,分别临近 三大海风基地之一渤中基地和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的海风基地;公司同时抢占华东沿海海 风市场,使公司形成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的全国海上风电的全覆盖。
天顺风能:风电设备龙头,切入海风赛道
业务全面布局,切入海风赛道。公司于 2005 年在苏州成立,2013 年推进风塔基地建 设,2019 年和 2022 年分别收购德国 Ambau 和江苏长风,切入海风赛道打造第二成长曲 线。公司主营产品包括陆上、海上风塔,叶片及模具、风电海工产品。截止 2022 年公司 已经在中国、欧洲建有 10 余个塔架生产基地,5 个叶片生产基地,塔筒市场占有率全球领 先,国内外叶片及模具交付效率第一。公司目前在新疆、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建有 8 大 风电项目,高效覆盖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与五大海上风电基 地。
收购江苏长风,完善公司海工业务布局。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以现金 30 亿元收购江 苏长风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100%股权,目前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江苏长风主要产品 为海风钢管桩、导管架、塔筒等,自 2018 年起陆续完成国电投大丰 H3、三峡新能源江苏 大丰、大唐滨海、粤电外罗等海风项目的单桩和导管架交付,交付经验国内领先。江苏长 风具备自有码头优势,生产基地布局射阳、通州湾、汕尾,覆盖江苏、广东两海风大省, 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收购完成后,江苏长风将助力公司实现海风产能“0-1”突破,与在建 的射阳、德国海工基地整合形成公司海工基地布局,加速公司海风转型。此外公司的广东 揭阳、阳江海工基地已完成合同签订,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公司海风赛道的自身竞争 力。
持续布局海外市场,加快出海步伐。公司坚定推进海外海上风电本土战略,于 2019 年收购德国 Ambau 并布局德国工厂。目前德国工厂正在建设中,公司计划最终投产 50 万 吨的海上风电单管桩/漂浮式的产能。
大金重工:海工业务龙头,出口优势突出
全球最大供应商,专注海工业务。公司在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和国内的辽宁、内蒙 古、河北等省市拥有 10 余家成员企业,客户和销售网络遍及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 最大的风电塔架和海上风电管桩基础装备供应和服务商,主要产品为海上风电/陆地风电全 系列塔架、转换段、基础段、大型管桩、深远海导管架、浮式基础、海上升压站等产品。
国际化基地布局,海工产能位列国内头部。公司布局综合性海工制造基地,满足国内 市场需求的同时具备国际化生产和供应能力。山东蓬莱、广东阳江的两个风电海工产品建 造基地,一北一南布局承接国内海风需求,辐射东南亚欧洲。蓬莱基地年产能高达 70 万 吨,自有码头拥有 3 个已投用对外开放的深水泊位并配有起重能力 1000 吨的龙门吊,优 质码头资源将助力公司增强行业竞争力;阳江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品以导管架和单 桩为主,根据公司公告,阳江基地目前已形成第一期年 20 万吨的产能。除了蓬莱、阳江 基地外,公司还布局辽宁盘锦、河北唐山、广东汕头共五大基地,同时积极布局欧洲、东 南亚、美洲等海外基地,为公司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口竞争优势凸显,海外订单获取速度超预期。公司扩充国际化的产能布局,筹备国 际运输船,优化运输方案,目前出海进程位居行业领先水平。根据公司公告,2022 年公 司共获 6 个海外海风订单,中标英国 Moray West 海上风电场 48 根单桩,达成中国厂商 首次为欧洲供应桩基产品;下半年继中标欧洲 12 套海风塔筒项目,打开欧洲采购大陆海 塔的先例后,再次截获欧洲批量性海塔订单。公司单桩和海塔产品的技术能力和品质保证 达到国际巨头的标准要求,收获国际市场的认可,取得了欧盟反倾销国内同行最低反倾销 税率,预计未来公司的出口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润邦股份:装备产能充足,订单交付可期
业务线丰富,布局高端装备和环保板块。公司主营业务分为包括海风装备、物料搬运 装备的高端装备业务和包含危废及医废处理处置服务的环保业务。2022 年公司海风装备、 起重装备、危废医废处置业务分别营收 11.89、24.17、6.07 亿元,占比 22.97%、46.71%、 11.73%。公司海上风电装备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各类海上风电基础桩、导管架、海上风电安 装作业平台、海洋工程起重机等。
塔筒桩基年产能 30 万吨,国内外订单交付可期。公司公告表示目前具备每年 30 万吨 海上风电基础桩和导管架的产能,叠加具备五万吨级多功能的自有启东润邦海洋码头,产 能规模和运输优势凸显。据近期公告,公司拟收购阳江山河并签署通州湾高端装备产业园 协议,进一步扩充海工装备业务的产能,形成新业绩增长点。国内订单方面,公司共有三 峡山东昌邑莱州湾海上风电单桩、1.6 万吨多功能甲板驳船等 10 余个项目订单,同时 2022 年润邦海洋完成多项单桩和导管架的项目交付,公司订单获取和产品交付节奏顺利。海外 拓展方面,2023 年 3 月公司为日本客户建造的首批海上风电单桩及附属构件顺利发运, 公司海上风电装备产品成功打入日本海上风电市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