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子公司失控的情况公司为什么还不回复?”“储能为什么要用芳纶涂覆隔膜?”“公司为什么决定做瓶装即饮产品?”“公司市值跌了70%,为什么一个月都不回复投资者提问?”……
近期,在一些上市公司举办的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频频提问,但高管们的回答质量却参差不齐。如何在“法定信披”之外,进一步加强与投资者沟通,回应投资者关切的问题,是上市公司亟须考虑的。
【资料图】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主动性信息披露是市值管理的有力抓手,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内在价值,使股价向公司内在价值回归。
“年报以及一季报之后,很多投资者都希望和公司进行交流,所以一般会安排线上投资者交流会。”某大型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管是接待现场调研,还是安排路演活动,其实都与公司市值管理相关。若公司开展新业务,或业务发生新变化,在符合相关信披规定的前提下,会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相关信息,让更多的投资者知晓情况。
尽管多数上市公司建立了专门的投资者关系团队,能够满足基本的信息披露要求,但仍有许多公司信息披露缺乏深度和细节,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
“全面注册制下,上市公司更应主动做好信息披露,这有助于市值管理。”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信息披露渠道应该更加多元、透明。及时全面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上市公司提高声誉,赢得投资人以及股东的支持。
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是适度及有效。近期,新美星实控人以“市值管理”名义操纵市场被证监会罚没近亿元,给市场敲响了警钟。
“个别公司不及时按规定发布信息,而是出于自身利益发布利空或利好消息,这实际上属于操纵市场行为,是证券法明令禁止的。”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向《证券日报》表示。
“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互动平台发布的信息不是对已公告信息的细化解读,而是蹭市场热点的模糊性陈述,投资者需警惕相关风险。”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某上市公司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在与机构投资者沟通中,感受到明显的投资短期化倾向。“目前机构投资存在短期化倾向,相较于公司三五年以后的情况,更多考虑的是公司一年内甚至半年内会怎么样。”该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机构投资者能够把投资周期拉长,能对市场形成更好的引导。
“总的来说,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可以帮助投资人准确地认知公司情况。即便公司出现负面舆情,也能够更全面地解释来龙去脉,减轻对公司的不利影响,缓解投资人焦虑情绪,对维护企业形象以及市值管理有好处。此外,上市公司应该注重信息披露的技巧和形式,如果披露不当,不仅不能起到正面效果,还可能构成违法违规。在组织投资者交流活动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专业人士出面沟通和解释。”杨兆全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陈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