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刘诗萌
过去多年来,尽管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不断推进之中,但是三地产业融合水平始终有待提升。
“为什么从北京迁出去的高新技术企业,移到南京去的很多,移到徐州、苏州的也有一部分,甚至移到海口的也有,但就是没有落户天津、河北的,都是绕过津冀直接到外面去?”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夏季论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题为“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与创新机制研究”的演讲中提出了这一问题。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网统计的2017年5月至2021年6月发生异地搬迁的企业数据,从北京迁出的35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迁往南京的最多,其次是徐州、苏州,也有少量企业迁往海口和宿迁。“按说距离近搬过去有好处,人才朝都市圈外流说明什么?”仇保兴说。
此外他还指出,京津冀都市圈存在“环京贫困带”,在北京周边只有涿州、固安、大厂三个地方与北京相比人均GDP是上升的,其他地方都是相对下降的,河北省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创新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也有所下降;交通网络不畅,京津地区虽然是一个平原,但是和长三角相比,交通仍然十分不便;房价过高,特别是北京市的创业公共用房租金是全国最高的。
“十四五”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显示,京津冀都市圈未来的目标包括建立四个中心,到2025年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以通勤便捷、动能互补、产业配套三个圈层为支持,带动环京地区加快发展。强化要素配置、服务协同,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能级。强化京津、京保(雄)石、京唐秦“三轴”辐射引领作用,加强与天津、河北联动,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升顺义、大兴、亦庄、房山、昌平五个平原新城科创能力;推动通州和北三县发展一体化联动。
对此,仇保兴提出了七点创新机制:第一,京津冀都市圈空间协调要有落实机制,不能图画得多但不落实,搞不清责任机制就守不住水源、森林和生态保护地;第二,特色小镇和微中心的创新发展机制,北京的科技力量雄厚,有40多万在校研究生,比上海的两倍还要多,两院院士占全国的一半,目前北京的科技力量只用了1/5,多用一点就可以带动京津冀富起来;第三,韧性的安全落实的评价机制要强调“安全韧性”,应对暴雨等灾害的预警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基础设施的恢复力要提升;第四,太阳能、垃圾发电等低碳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第五,环京城市应有营商环境评价奖励机制,不能光盖房子,更要把营商环境和科创环境搞好;第六,生态资源共享共保机制要强调水的循环利用,而非长距离的调水,长距离调水的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是非常高的;第七,医疗、教育等领域人居环境提升机制。
编辑:徐芸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