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
英科新创上市拟募集11.13亿元,其中一半却用于支付研发费用、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薪酬及福利等多种费用性支出,合理性存在较大争议。
(相关资料图)
本刊特约作者 李响/文
英科新创是一家体外诊断企业,目前POCT和酶联免疫系列产品为其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年6月,英科新创向创业板递交上市申请,2022年7月成功过会。
疫情之初,英科新创开发了新冠抗体检测产品,但由于政策变化市场需求锐减,此后公司新开发的新冠检测产品虽然获得认证,但依然没有对业绩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公司2022年上半年的增长实际上主要来自于同行的委托加工,并非自产新冠检测产品。
英科新创错失新冠机遇,或许侧面反映公司研发能力和市场嗅觉不强。但是,公司IPO拟募集11.13亿元,其中较大比例主要用于覆盖研发费用,甚至还要使用募集资金支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薪酬及福利等多种费用性支出,合理性存在较大争议。
增长乏力
英科新创成立于1989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IVD企业之一,但公司营收规模仅几亿元,净利润也只是刚过亿元,并且业绩增长也是十分缓慢。2019-2021年,英科新创营业收入分别为5.97亿元、5.32亿元、6.06亿元,2020年和2021年分别同比变化-10.88%、13.83%,年均复合增速仅0.72%;净利润分别为1.5亿元、1.18亿元、1.18亿元,2020年和2021年同比变化-21.49%、0.54%,年均复合增速-11.16%。英科新创表示,公司2020年以来业绩不佳主要系受新冠疫情影响常规检测下降所致。
疫情以来,国内多家IVD公司竞相研发出新冠检测产品,并于国内外获得相关认证,尤其2022年大规模核酸检测常态化政策下,IVD公司业绩则呈现出更大幅度的增长,行业内原本营收规模较小公司业绩都实现了大爆发。例如,圣湘生物2019年营收仅3.65亿元,净利润3948万元,规模还不及英科新创,但2020年分别增至47.63亿元、26.17亿元,2021年增至45.15亿元、22.43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增至40.68亿元、15.98亿元;东方生物2019年营收3.67亿元,净利润8211万元,2020年分别增至32.65亿元、16.77亿元,2021年增至101.69亿元、49.2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增至78.58亿元、30.52亿元;九安医疗2019年营收仅7.06亿元,净利润6645万元,2022年前三季度甚至增加到245.89亿元、160.5亿元。
疫情之初英科新创也开发了新冠检测产品。早在2020年4月,英科新创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就已取得向欧盟市场的出口准入,但是由于疾病诊断标准发生变化,欧盟市场对抗体检测产品的需求锐减,公司生产的新冠抗体检测产品无法继续使用或销售,因此,英科新创2020年存货损失增加1407万元。
此后的2021年8月,英科新创自主研发的专业版新冠病毒超敏胶体金检测试剂取得欧盟的自我声明类认证,2022年4月,公司自测版新冠病毒超敏胶体金检测试剂取得欧盟CE认证。但是,这对英科新创2021年及以后的业绩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2022年1-6月,英科新创营业收入3.97亿元,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30.99%、72.36%,这主要是因为公司接受亚辉龙委托,加工生产定制化新冠抗原板业务产生销售收入9760万元。2022年年底大规模核酸检测不再实行后,英科新创这部分增量未来也将消失。
即便只考虑原有产品的销售,英科新创也是远不及同行。以新冠检测产品收入占比较小的安图生物和新产业为例,安图生物2019-2021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速为18.55%,新产业为23.03%,2020年,新产业扣除新冠发光试剂业务收入3.2亿元后为18.75亿元,同比增长11.47%,2021年扣除新冠发光试剂业务收入后同比增长32.22%。
新开发的新冠检测产品竞争力不足,原有产品增长也异常缓慢,或许侧面反映公司研发能力不足,但英科新创还要募集巨资用于研发,而且一半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覆盖各种费用性支出,十分罕见。
募资用途存争议
英科新创IPO拟募集资金11.13亿元,其中5.74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包括厦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苏州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北京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投资额分别为2.5亿元、2.62亿元、6127万元;此外,2.7亿元用于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18亿元用于区域营销培训及客户体验中心建设项目,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有意思的是,英科新创拟募投的研发中心建设项目5.74亿元的投资大部分用于支付研发费用而非资本性支出,这在A股非常少见。据注册稿,厦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其中研发费用达2.1亿元(包括项目开发费用1.43亿元,研发人员薪酬及福利费用6719万元),占比83.84%,但软硬件购置费用仅3623万元。
另两个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也是如此。苏州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62亿元,其中项目开发费用1.52亿元,研发人员薪酬及福利费用3467万元,合计占比71.29%,但软硬件购置费用仅6923万元。北京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6127万元,其中研发人员薪酬及福利费用2770万元,占45.2%,软硬件购置费用2874万元,占46.9%。
由以上可知,英科新创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用于项目开发及研发人员薪酬及福利费用(实际即为研发费用)合计金额为4.24亿元,项目投资期为三年,每年即为1.41亿元,远远高于公司此前每年研发支出:2019-2021年,英科新创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668万元、3916万元、5303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6.14%、7.35%、8.75%。英科新创研发费用率还不及同行平均水平,据注册稿,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率各期分别为10.67%、11.28%、11.84%。
需要说明的是,像英科新创这种IVD企业IPO募集资金用于覆盖研发费用的情况在市场中非常少见,A股募资用于研发的大多数是创新药研发企业,由于创新药研发难度极大,一旦研发成功即可带来极高的经济价值,市场也乐于进行此类高风险投资。IVD行业并不具备这类特性,疫情带来IVD行业业绩爆发也不过是赶上了风口,研发难度不高,而且,英科新创研发的新冠检测产品也并没有适应市场需求,错失了新冠机遇,或许表明公司研发能力和市场嗅觉不强。
值得一提的是,英科新创不仅研发费用要使用募集资金,其他两个项目的募资投向也将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包含在内。公司上述的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7亿元,除1.66亿元用于资产投资外,还有8966万元用于支付生产人员薪资及福利费用。区域营销培训及客户体验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18亿元,除5016万元用于软硬件购置费用外,还有4177万元用于销售人员薪资及福利费用。
英科新创募投项目的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薪酬及福利以及研发费用等多种费用性支出,全部由募集资金覆盖,规模合计达5.56亿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比例达到50%。公司未来省下的这些费用又会作何用途?
英科新创本身并不缺钱,但仍要使用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账上货币资金2.86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9029万元,合计3.77亿元;公司没有任何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只有728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2022年6月30日,英科新创股东权益为5.01亿元,本次IPO拟募资规模超过股东权益的2倍,可以说再造两个英科新创。但是,投资者能获得理想的回报吗?
英科新创股权非常集中,本质上是一个家族企业。据注册稿,本次发行前英科控股持有公司98.41%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FRANKNONGWANG-LU、JOHNGONGLU、SEANWANG-LU及MICHAELWANG-LU四人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对公司实现共同控制,通过英科控股控制公司98.41%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其中,FRANKNONGWANG-LU与JOHNGONGLU系兄弟关系,SEANWANG-LU与MICHAELWANG-LU系兄弟关系,FRANKNONGWANG-LU与SEANWANG-LU及MICHAELWANG-LU系父子关系,JOHNGONGLU与SEANWANG-LU及MICHAELWANG-LU系叔侄关系。
此外,英科信实、英科恩德、LIANGCHEN分别持有公司0.98%、0.31%、0.3%股份。LIANGCHEN为FRANKNONGWANG-LU配偶之弟,英科信实、英科恩德均为公司股权激励平台。
本次申报前英科新创进行了两次股利分配,2018年11月23日公司审议通过2016年度、2017年度及2018年1-10月(剩余)未分配利润分配方案,向全体股东分配利润2.91亿元,导致2018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润为负(-2279万元)。此后,公司2019年度及2020年度分别向全体股东分配利润3500万元、45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