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转型升级提速,“创新链”成果转化显著,“资金链”逐步提质增效,“基本面”实现稳健增长……截至4月28日,19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5626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公布2022年成绩单,折射出我国中小企业蓬勃的发展态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交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9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501.91亿元,平均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22.1%;共实现净利润138.11亿元,平均实现净利润7230.81万元,同比增长12.17% 。176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达92.15%,其中44家公司增幅超过30%,22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42家公司连续3年实现利润正增长。
再看新三板挂牌公司成绩单,2022年3720家公司实现盈利,合计净利润818.05亿元,其中264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过47%。
整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彰显发展韧劲,龙头公司引领各细分行业增长,中小企业的发展劲头受到投资者青睐。上海证券报记者发现,2022年新三板成功实施的定增方案相较2021年同期有所增加,机构投资者今年一季度加仓北交所公司。此外,154家北交所公司、146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积极现金分红,以“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
北交所:“领头雁”效应显现
“小巨人”跑出加速度,北交所的“专精特新”细分行业龙头公司2022年数据亮眼。
业务版图涵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石墨烯材料等核心产品的贝特瑞,2022年经营业绩在北交所公司中“一马当先”。受益于产品全线发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6.79亿元,同比增长144.76%;实现净利润23.09亿元,同比增长60.27%。
颖泰生物、安达科技紧随其后。颖泰生物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81.61亿元,同比增长9.90%;净利润10.57亿元,同比增长121.93%。北交所锂电正极材料“小巨人”安达科技凭借扩产降本收入利润激增,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58亿元,同比增长315.80%;实现扣非净利润为8.16亿元,同比增长249.65%。
龙头企业一路领跑,新兴行业增势强劲。数据显示,北证50指数样本公司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52.53亿元,同比增长43.56%;实现净利润74.16亿元,同比增长27.46%;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占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的50.1%、53.7%;其中,10家公司实现10亿元以上收入,12家公司实现1亿元以上净利润。
“领头雁”引领中小企业焕发新活力。2022年北交所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共计67亿元,同比增长18.03%,其中七成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贝特瑞、安达科技等9家公司研发支出超1亿元。公司平均研发强度4.46%,约为规上企业平均水平的3倍,24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
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北交所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以“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2022年年报披露季,共有154家北交所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现金分红总额达到41.55亿元,其中近七成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股份回购方面,2022年30家公司发布股份回购方案,回购金额合计7.32亿元,超过近2年总和,大幅提振市场信心。
随着业绩向好,北交所公司受到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关注。公募基金在一季度继续布局北交所上市公司,部分公司获得机构加仓。
新三板:中小企业韧劲足
新三板聚集着6000多家中小企业,是北交所的“后备军”,从已披露的年报数据看,挂牌企业整体经营发展韧劲十足,3720家企业2022年实现盈利,占比超过六成,合计实现净利润818.05亿元。
业绩规模方面,钢银电商、翰林汇、源耀农业、中建信息、中钢网去年营收超百亿元,尤其是钢银电商营收高达758.72亿元,蝉联冠军宝座。“盈利王”的桂冠则落在华信安全头上,去年净利润16.66亿元,雷霆股份则以12.47亿元排在第二。此外,红东方、湖南煤业、亚锦科技等8家企业去年净利润超过5亿元。
业绩增幅方面,923家企业去年净利润翻倍,其中84家企业受益于行业景气度高、订单增加、部分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因素,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0%。同时,有106家企业去年营收、净利润增幅均超过100%。
创新层公司成为新三板市场的“中坚力量”。1458家创新层公司2022年共实现营业收入7442.46亿元,净利润293.50亿元,分别占全市场总额的53.90%、48.66%,其中1193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八成。
随着新三板改革深入推进,新三板市场呈现出对优质中小企业吸引力更强、覆盖面更广的良性生态。2022年,有4799家企业持续加码研发投入,累计研发费用484.48亿元,同比增长4.50%;近六成公司研发投入增长,超过1000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过10%,201家公司研发费用占比甚至超过30%。510家高新技术制造业、服务业成为推动挂牌公司创新发展的生力军,研发费用合计201.47亿元,占全市场比例为41.58%。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