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通教育似乎成为了监管关注的重点对象。日前,其收到了深交所下发的监管函,直指其跨期录入收入和成本的问题。
而就在几日前,全通教育刚刚因为收入成本确认存在跨期、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内幕信息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收到广东证监局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对相关人员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
(资料图片)
抛开存在的上述违规问题,从近期业绩表现来看,“优化”过后的成绩单也并没有很亮眼。教育公司转型已逐渐进入深水区,曾经的一代妖股将何去何从?
监管之下,漏洞百出
一周内,全通教育先后收到警示函和监管函。究其原因,违规确认成本及收入便是其中一大“罪状”。
广东证监局在现场审查后发现,全通教育存在、收入成本确认存在跨期、收入确认会计政策未得到严格执行、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内幕信息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对相关人员出具警示函措施决定的公告。
其中,全通教育的子公司全通继教,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业务时,远程培训、面授培训、混合培训等培训项目的收入确认时间与实际培训开展时间存在不符的情况。其2020、2021年度收入成本存在跨期,不能准确反映培训实际情况。
而作为全通继教的母公司,全通教育收入确认会计政策并未得到严格执行,特别是对作为其重要子公司的全通继教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基础等方面管控不足,并没有督促子公司就合同签订等业务环节制定完善的与收入确认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广东证监局认为这反映出了全通教育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单一业务违规确认收入的情况在全通教育内似乎普遍存在,除了教师继续教育业务,全通教育的其他业务似乎也存在违规确认收入的情况。
此前,全通教育与贵州移动签订业务服务合同,约定其按照贵州移动的各项定制需求提供服务。当时,双方约定,服务完成后需经客户验收,如项目验收不合格,客户有权要求全通教育进行整改直至达到要求,否则全通教育需退还已收价款并承担违约责任。同时公司披露的会计政策显示相关服务应在取得验收合格单后根据合同约定确认收入。
而全通教育2020年、2021年实施上述业务过程中,在未及时取得合同约定或会计政策规定的验收材料情况下,仅以贵州移动开具的工作量证明等材料确认收入,收入确认依据不充分,与公司会计政策不符。
此外,证监局还认为,全通教育内幕信息管理不规范。一是全通教育2020年、2021年年报内幕信息登记中,涉及财务总监、年报审计人员的登记知情日期晚于实际知情时间,知悉时间登记不准确。二是公司2020年、2021年年报等内幕信息知情人档案由证券部员工登记,相关知情人均未签字确认。
警示函下发的几天后,深交所向全通教育下发监管函,也着重关注了其子公司存在的收入和成本跨期等问题。
监管函指出,全通教育在1月30日、4月28日披露的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显示,公司二级子公司北京继教网前期继续教育培训业务部分项目存在收入和成本跨期问题,并对前期已披露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
深交所指出,公司行为违反了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相关规定,提醒上市公司必须认真和及时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跨期粉饰,业绩难平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发布2022年报时,全通教育便已自曝收入跨期的问题。
从财报数据上看,调整前,全通教育2021年营收7.22亿元,对比2020年的7.05亿元略有增长;而在调整后,全通教育2021年营收更改为7.17亿元,比2020年的7.24亿元有所减少。
而在2022年度,全通教育仅营收6.05亿元,比2021年调整后的营收还减少了15.71%。对于2022年度营收的明显减少,根据全通教育在业绩说明会上的回复,似乎可以看出其各项业务的发展均受到了一定阻碍。
全通教育表示,家校互动业务方面,因基础类业务用户数减少,报告期内收入减少3139万元。继续教育业务方面,因各地管制需要,业务人员较长时间无法正常执行工作及业务拓展。虽部分地区的招投标方式调整为线上投标,减少了部分损失,但总体报告期内营业收入有一定的下滑,同比减少4011万元。教育信息化项目方面,因受交通管制不同程度影响导致部分项目无法开展,导致教育信息化项目收入同比减少4043万元。
利润方面,因上述收入成本跨期问题,全通教育对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分别调增1030.68万元、124.93万元和732.39万元,占更正前对应期间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1.97%、3.38%和7.51%;对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调增657.06万元、79.64万元和466.90万元,占更正前对应期间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3.14%、9.48%和7.08%。
年报显示,2022年全通教育实现净利润1258.68万元,较2021年调整后的919.65万元增长了36.87%。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全通教育并没能保持住积极的盈利态势,2022年其净亏损6643.16万元,较2021年调整后的扣非净亏损685.12万元扩大了869.63%。
而到2023年,全通教育的业绩也丝毫不见起色。
第一季度,全通教育营收1.0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4亿元微增了0.55%。净亏损337.8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由盈转亏,同比减少了236.4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扩大至418.29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的38.88万元扩大了975.8%。
对于2023年一季度由盈转亏,全通教育并未在财报中给出解释,不过纵观近期财务业绩,依托成本营收跨期“优化”后的业绩似乎并没有很亮眼,比起粉饰之后的业绩,处处受阻有停滞不前的业务,或许才是拖住全通教育脚步的沼泽深潭。
业务停滞,高管减持
在年报中,全通教育交代了其目前各主营业务的进展情况。
全通教育表示,其继续教育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国培省份的项目设置一般优先确定国培计划的培训范围及内容,各地市、区县再分别设置项目补充培训,故招投标工作一般在上半年较为集中,而项目实施多在下半年启动。非国培省份的项目虽较为零散,也多为上半年做计划,下半年组织实施。以上原因导致继续教育业务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
另外,全通教育称,公司教育信息化项目类业务涉及从合同签订到项目验收需要经历硬件采购、软件开发与测试、硬件安装及系统集成、项目交付验收等多个环节、部分客户付款审批流程时间较长。公司该业务性质导致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较慢,应收账款余额较大。
而这或许会给全通教育带来更大的风险。截至报告期末,全通教育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2.3亿元,占报告期末总资产的19.73%。若未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客户违约的情况,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将使其面临一定的坏账风险,同时可能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末,全通教育资产总额仅11.67亿元,较2022年初减少11.09%。年内处置了智园控股、介诚信息、天津全通等子公司,带来1123.84万投资收益;山东网融、山东双元、河北皇典、广西慧谷、上海闻曦、杭州思讯等子公司的利润达不到预期,于年内对并购的子公司进行了减值测试,本年计提商誉减值6181.66万元。
对于大额的商誉减值,全通教育表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商誉账面价值为3593.54万元,占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的比例为5.11%,主要系公司收购广西慧谷、上海闻曦、河北皇典、信沃集团、杭州思讯等子公司带来的商誉。若在未来经营中,并购的有关子公司不能较好地实现收益,将会继续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让中小投资者担忧还包括高管持续不断地减持。近期,控股股东陈炽昌及其一致行动人林小雅再次发布减持计划,计划在半年内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过2533.3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
此前,上述两人刚刚完成一期减持计划,在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5月4日,陈炽昌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共减持1352.81万股全通教育股份,减持比例为2.136%,共计套现约8100.23万元-1.09亿元;林小雅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共减持663.85万股全通教育股份,减持比例为1.0482%,共套现4092.7万元-5303.23万元。
上述减持计划完成后,林小雅持有全通教育248.68万股,持股比例0.39%;陈炽昌持股3575.5万股,持股比例为5.65%。如若新一期减持计划全部完成,上述两人所持有的全通股份将进一步大幅减少。
违规计入成本营收,全通教育已成监管重点;各项主营业务发展受阻,未来发展突破无门;商誉减持资产持续缩水,控股股东持续大规模减持……种种风险之下,全通教育若想扭转局面,恐怕并不简单。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