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媒体札记
(相关资料图)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越是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较大的时期,越是需要实打实的政策支持。
“把失去的三年抢回来。”近日,“多地包机出国抢订单”冲上热搜。从浙江省“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到四川省商务包机“组团出海”赴欧洲拓展市场活动,再到苏州包机赴欧洲开展招商工作,全国多地都开启了“拼经济”模式,纷纷启动“组团出海”招商引资行动。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截至目前,全国各地至少已成功组织20个经贸团出海。
浙企搭乘包机抵达海外洽谈。浙江省商务厅 供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最近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和国际环境复杂的影响,我国外贸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有的外贸企业同国外客户的交流洽谈受阻,有些项目不得不推迟、搁置,一些企业的海外订单减少、业务萎缩……12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2022年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223.4亿美元,同比下降9.5%,10月亦下降0.4%,连续第二个月下滑。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对此,澎湃新闻评论分析道:“外贸数据的下滑有多重原因。一方面,进入四季度,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超出预期,外需不足成为突出挑战;同时去年底高基数影响逐步显现,外贸进出口进一步承压。也正因此,如何在这种关键时刻逆转下行趋势,需要依靠万千市场主体的活力释放。”
在此情况下,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组团出海”主动出击,无疑有着多重积极意义。首先,这有利于激发外贸行业积极复工复产的活力和信心。就像浙江省商务厅相关工作人员所说的,“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释放一个信号,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呼吁大家是时候要‘出海’做生意了,不要怕什么。”这种主动作为、敢为人先的务实做法,将鼓励更多外贸企业大胆走出去,推动外贸行业尽快实现复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且,正所谓“一次见面胜过千封邮件”,企业“出海”与外国客商面对面交流,不仅有利于维护客户、拓展市场、争取订单,更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风向的变化,为企业发展重点作出科学决策。很多时候,商机正是在考察洽谈的过程中被发现的。据上观新闻报道,嘉兴市某服饰公司总经理孔志明就表示,自己在日本与客商洽谈中明显感觉到,其实对方也在寻找合适的货源。如此一来,便能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
虽然与广大市场主体相比,能够参与“组团出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但是其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却不容小觑。有时候,行业内几家企业的“抢单”成绩,可以激发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的活力。针对浙江“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半月谈》评论文章就指出:“目前浙江省市场主体超过900万家,万家企业只占其中的较小部分,但以点带面、‘点穴式’的精巧举措,释放的信号是巨大的,在浙江全省甚至全国形成了积极效应。”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越是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较大的时期,越是需要实打实的政策支持。从协调航班、提供补贴,到缩短企业的护照申办时间,再到切实了解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和现实诉求,在多地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的行动中,不难看出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服务精神。
对此,《新京报》评论文章分析道:“相对来说,政府部门可以协调各级各部门理顺政策,打通企业出海参展的各类障碍,为企业争取海外订单打开‘方便之门’。同时,相关行业的企业联合组织产品推介会等活动,也有利于拧成一股绳而形成合力,提升产品推介力度和销售效果。”
当然,除了“组团出海抢订单”的临时性举措,未来,如何修炼“内功”,切实提升中国制造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当外资、外商有了相对稳定的政策预期,自然可以更加放心地与国内企业谈合作、下订单。另一方面,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所说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最主要的是产品、产业要有竞争力。“我们什么时候出去,都有人愿意接待。甚至不走出去,也有人愿意主动来。”
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热点,我们下期再见。
撰文/任冠青
编辑/白毅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