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忻奇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债券市场回暖,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正逐步“收复失地”。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超过4000款理财产品跌破净值,而截至2023年1月上旬,破净理财产品数量减少至2000余款,近2000款理财产品重回盈利。
在收益方面,2022年11月末,理财市场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2.24%,而2023年1月上旬,理财市场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2.29%,收益率由负转正,上升4.53个百分点。
部分银行大额存单“秒没”
2023年1月17日至1月19日,时代周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不少理财产品的收益确有回升,但临近春节,大部分投资者和储户仍倾向于持有大额存单、定存等低风险产品。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APP上,三年期大额存单均显示售罄或无法购买,工商银行仍有部分三年期大额存单在售,但3年期利率仅为3.1%。
建设银行、南京银行等银行大额存单目前还可预约购买,部分新客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或可超过3.4%。其次为广发银行以及兴业银行,其最新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3%,多家银行的利率则在3%上下。
有银行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一些中小银行把大额存单产品作为开门红业绩的重要“利器”,今年一些大行的大额存单利率并不算很“香”,“大家竞争的焦点还是在低成本吸储。”
以招商银行为例,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为1.8%、2.0%、2.2%、2.7%和3.3%。其中,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仅比同期定期产品三年期3.25%上浮0.05个百分点。相较于2021年、2022年开门红三年期大额存单3.9%、3.55%的收益率,该行今年的大额存单收益率基本创下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1月18日,民生银行的一位储户李乐乐(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从早上七八点就盯着手机APP抢,但还是没能抢到三年期大额存单,最后转存了一笔2年利率2.75%的大额存单。
另有银行理财经理此前向媒体表示,近期该行的一款大额存单产品,一天6亿元额度上架,20分钟售罄。目前大额存单额度很少,即使提前预约,也未必能买到。
“一些大行理财规模持续下降,这跟每年年初,各大行非常重视存款增长有关系,尤其春节前有些大行大力揽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理财产品的销售增长。”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
理财规模或有望节后回升
廖志明进一步表示,大额存单之所以热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其收益率是确定的。
2022年是真正意义上银行理财“净值时代”第一年,不少产品中长期的业绩还有待证明,未来有一些长期性的理财产品,应该可以发展成为大额存单的一个替代产品,但当前客户相对来说,了解程度还不高。
据廖志明预计,2023年理财产品规模会逐步重新回到一个增长通道中,全年的理财规模可能会出现实现四、五万亿的增长。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2023年1-2月份有望看到银行理财规模回升。净值的持续修复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必要条件,结合理财净值走势及修复进展看,中性情况下,预计到春节前后的时间点有望逐步看到理财规模回升。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于一些未到期的理财产品而言,破净并不直接意味着理财产品亏损。去年3月以来,银行和理财公司纷纷采取自购产品等措施,并加强与投资者沟通,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在波动之下,理财产品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下降,产品赎回压力有所上升。
“不过,在前期赎回压力集中释放和极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离场后,理财产品下一阶段流动性压力并不大。随着债券市场趋于平稳以及金融机构投资策略调整,理财产品净值将有望逐步修复。总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还是相对稳健的,广大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心。”董希淼指出。
展望2023年的银行理财市场趋势,普益标准相关研究员表示,随着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多层次的理财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从产品层面来看,短期限理财产品发行量将明显减少,理财产品期限逐步拉长,长期限理财产品占比逐步上升。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还将以固收类资产为主,但在客户需求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共同作用下,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将逐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