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位叫做贾康的首席经济学家,在采访中公开解释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了刺激消费,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咱们中国,为什么不能像西方政府,特别是美国那样,直接给老百姓发钱。
关于这个疑问,贾康的解释是——最近半个多月来,咱们全国各个省份都采取过发放消费券的措施,也算是变相给老百姓发钱了。
记者又追问,消费券属于一种政府补助式的商家促销,即政府出了一部分钱来补贴商家以帮助消费者省钱。
(资料图)
而且,不同的消费事项,这种券的设计也不太一样,有的消费券还只面向特定群体,或者跟摇红包一样,带着娱乐和随机的性质,并非是政府自己作为一个完全责任主体来安排向全民撒钱。
这是大家最常见的消费券形式
对于记者追问,贾康的回答是——
我认为在中国,特别是我们人均财力还相当低的情况下,财政已十分吃紧的情况下,对所有成员一起撒钱,马云也一份,我也一份,你也一份,可能不太必要,或干脆说,没有必要。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年,还要把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这个事儿做实,需要花钱的地方不少,中国还要很好地精打细算,财政要过紧日子。综合考虑,如果让我提建议,我是把这个按人头普遍撒钱方案排除掉的,还是政府以聚焦扶助低收入弱势群体、掌握合理方式来花钱为好。
总结一下大意为,咱们中国没必要、也没有那个本儿来搞“全民发红包”的活动。
对于贾康的回答,评论区的网民们很多都不买账,语言酸酸的,甚至指责贾康也是个为资本服务的“砖家”。
其实,咱们客观说,贾康在经济界,可算是个大佬级人物,他之前说过的一句话还挺感人——不能再用老百姓的钱补财政的缺口。
因为这个,贾康曾经上了热榜,收获了大量网友们的点赞,被称为了一个不是“砖家”的“良心专家”。
那么,政府给全国人民发钱,究竟意味着什么?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结果?
老实说,发钱操作看似简单,但这却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同的时期的发钱,它们带来的效果,也是相当具有个性化差异的。
下面,咱们就介绍一下最爱给老百姓发钱的美国。
非常典型的一次就是,2021年3月,美政府针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曾经搞出过一个总额为1.9万亿美元的“救助法案”,法案明确规定,疫情期间的失业人员,除了例行的失业补助金外,还可以额外每周再领6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
按照疫情前2019年全美人均月收入中位数——2700美元算起来,这每周每人600美元的补贴,再加上原本定期发放的失业救济金,可能已经超出了普通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收入了。
而且,以上“救济”,统统都属于免税所得!
更何况,大多数失业人口的原工资收入水平基本都在中位数以下,这么一对比,失业后在家坐等救济,比早出晚归的通勤上班,竟然还要划算的多。
无论是领钱还是领救济的美国人,大多长得不苗条
这个...似乎也有些太过高于生活了吧。
毕竟,美国政府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向来可都不是用心搞慈善的主。
这究竟是资本的“良心发现”,还是“统治阶级的阴谋”?
显然,用上面的描述进行解释,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正如刚才说得那样,发钱操作看似简单,但其实却属于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其中,最直接最表面的就是,如果不赶紧发钱“救急”的话,此时的美国将面临难以收拾的经济危机。
大家都知道,虽说美国人收入高物价低,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都没有存款,甚至还背负着不同程度的债务。
比如,《2016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曾显示,有40%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来救急。
美国人看似光鲜体面的生活,基本都建立在了各种“透支”之上。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他们的消费能力,可不是吹的。
他们的习惯是——先消费再买单,钱打到卡上的工资还没捂热乎,一转头,银行就会直接帮你划走,用来还信用卡、还贷款,随即账户就被清零了;然后你接着预支下月收入,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没成想,受到疫情影响,美国短期内突然涌现出了大量失业人口。
这导致,他们原本早就习以为常的“循环”被打破,在无力补救之后,可能就会直接选择摆烂了——饭都吃不上了,爱咋咋地,谁还在乎什么“被列入黑名单”。
那么,一旦出现这种大规模集体欠钱违约现象,资金链一断,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经济危机爆发。
显然,发钱的操作可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这钱急用。
于是,美政府赶紧大把发钱,用以保证现金流的稳定。还是像前面说的那样,这些“补助金”发下去,在大部分人的账户上只不过是短暂的蹲一会儿,很快就又回到了银行这些大资本的手里了——里外里,折合大资本们赚了两轮,而同时,老百姓的温饱暂时也得到了解决。
除了美国,当时的英法德,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有亚洲的泰国,甚至印度都曾经由政府出面,给老百姓发过钱。
主要考虑的,大多就是上面说的缘由。
不过,其余的这些国家,发钱的频率和力度,跟美国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的。可以说,美国是全球最爱给民众发钱的国家。
因为,这通操作,很适合它那一套国情。
资本最担心的是什么?
市场流动性不足。
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缺钱。
于是,由政府出面,给老百姓发钱。一边为市场直接注水;另一边则是赶紧让老百姓消费起来,把需求拉上来,带动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则主要靠三大动力——投资,消费和出口。
所以,要保经济,“消费”这个引擎就不能停。
那么,再联系前面说的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态度,他们只要有钱,就会去买东西,而且是不断地买,购买道通常都是靠刷信用卡的,这个月花掉下个月的钱。
一旦这个“循环”断裂,不但消费引擎失灵,还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严重。
那么,为了让上述“循环”继续下去,全球几乎只有美国,敢用一种豪横地风格发钱。
但美国政府自己是不赚钱的,那钱又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是印的。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美元硬通货币的问身份——美国之所以能那么任性发钱,其实是因为有国际流通交易渠道在为其背书。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印再多的钱也会稀释到全世界,而不只是在美国国内流通。
国际市场上以能源、粮食、军火为主的大宗商品,几乎都是用美元来结算的,各国贸易花的、赚的、存的,也基本全为美元或者美债。
这样一来,当美元面临大幅贬值和通胀危机的时候,全球都将与美国共同承担贬值风险,这就是所谓的“输入性通胀”,一种全球转嫁和分摊危机的主要操作。
美元被“注水”,也就相当于美国政府在是给世界注水。然后,美元资产随之贬值,由全世界人民给它买单。
正因为有全世界帮着美国来稀释这个通胀压力,所以即便美元会出现贬值,但长线上看,美元却依然很值钱。
于是,靠着这个硬通货币的身份,美国可以加大马力印钱,而不必担心超量发行货币给国内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而换到别的国家,一旦搞过了火,就难免成下面这样了。
这是一张面额一百万亿的津巴布韦币
或者像2018年时的委内瑞拉那样,扛着一千万出门,只能买回一只鸡。
这只2.4公斤的鸡售价1460万玻利瓦尔——背景中买它的几大摞纸币,仅约合2.22美元。
可以说,美国的这种印钱-发钱-转嫁通胀危机的操作,换到如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几乎都不具备实际可复制性。
所以,有关政府发或者不发钱,咱们还是不能只单看现象,而更要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切不可盲目羡慕嫉妒恨。
更何况,对于那些勤劳工作的美国上班族来说,相比于平时交的税,国家偶尔发的那点钱,真的也就是九牛一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