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控人套现近百亿上演大撤退,“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还能上岸吗?
清仓式减持,实控人四个月内套现约百亿
(资料图)
3月1日晚,中公教育发布公告称,实控人鲁忠芳于2023年2月28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297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37%。
本次权益变动后,鲁忠芳及李永新母子二人,持有公司13.32亿股,占总股本21.61%,而四个月前,其持股比例高达60%左右。
鲁忠芳个人持股比例,则从此前的41%出头,降至5%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1月开始,鲁忠芳母子就开始频繁大额减持,据统计合计不低于11次。其中,有7次均采取了协议转让的方式。
易简财经注意到,这些股份转让均为折价大甩卖,折价比例为10%-30%,鲁忠芳母子合计套现近百亿元。
对此,部分投资者非常疑惑:2015年减持新规以后,鲁忠芳等是怎么做到这么快速减持的?
事实上,单笔5%以上的协议转让并不受到限制;在公司持股50%以上,或均受同一控制人所控制的协议转让,则不受“不低于5%”的限制;此外,交易出质人为公司持股2%以上的股东,也可以办理协议转让。
而大宗交易,连续的90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2%即可不受限制。
鲁忠芳母子正好满足上述条件。
除了鲁忠芳母子,其他中公教育高管,也在忙着套现。东方财富数据显示,从去年11月以来,公司董事王振东套现次数多达17次,总计超过2亿元。
这样频繁的套现,让不少投资者心存疑虑,高管是要拿钱“润”了吗?这还能有心思好好经营公司吗?
亏损现状难以扭转
高管大规模套现背后,中公教育的亏损压力也在与日俱增。
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87.04%,账上流动负债高达65.3亿元,其中,有47.3亿元是合同负债,主要为协议班的培训预收费。
2021年末,中公的账上还有19.7亿元,而到了2022年三季度末,却仅剩下4.57亿元,这点钱还够不上负债金额的零头。
近两年,中公教育的盈利一直在走下坡路。
2021年财报显示,公司从前一年的盈利23.04亿元,转为亏损23.7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再亏了8.23亿元。
与此同时,中公的净资产也越干越少。
2020年,公司净资产为42.75亿元,2021年减少为18.89亿元,到2022年第三季度末更是进一步减少至10.66亿元。
最新的业绩预告显示,中公2022年预计亏损9-12亿元。
不单单业绩,在资本市场,中公教育的表现也不佳。
截至今日收盘,中公教育股价报5.04元/股,市值310.84亿元,距离最高点2600亿元已缩水近90%。
拖欠已久的学员退款,中公能还了吗?
一直以来,中公教育的商业模式离不开“保过协议班”五个字,简单来说,就是不过包退。
这种方式曾让中公教育尝到了好一阵的甜头:
不仅在公考领域迅速吸纳考生,抢占了大量市场,还在2019年2月成功登陆A股,2021年公司市值飙升至2600亿元,坐稳了行业龙头的宝座。
然而,随着考公渐热,越来越多人涌入到这片红海中来,落榜者也就越来越多,中公的退费率随之飙升。
2019至2020年,中公教育退费率分别为44.14%和46.54%,到了2021年,其退费率已达到68.46%。
采用学员贷模式的退费率则更高,根据统计,2019年至2020年,其退费率分别为68.46%和73.06%,到2021年已飙升到82.94%。
结果中公却拿不出这么多钱,甚至因为拖欠考生的费用登上微博热搜。
2022年3月,中公教育因“贷款培训,不过退款”事件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此后还有中公卖楼退费的消息传来。
11月,中公教育广东总部两位负责退费的人士曾对媒体表示,公司已在努力筹措资金,积极处置公司的非流动性资产,比如卖地,大股东也在减持筹钱。
但直到现在,网络上相关投诉依旧铺天盖地,在黑猫平台上,中公已收获投诉超90000条,其中九成以上都与退费问题有关。
最近30天内,还有近3000名学员在黑猫哭诉拿不到中公的退款,其中一则投诉理由显示:到机构沟通,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还要打人、扔东西。
最新一则投诉理由则显示:中公教育没有按照协议进行退费,严重超期,无奈进行分期退款只退了一期便又拖欠,距离第一期退款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远超协定日期。
从公告来看,2022年11月-12月,鲁忠芳先后两次,向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无息、无担保借款合同,总计金额不超过20亿元。
那么问题来了,这20亿都拿来归还考生了吗?公告之外,其他减持套现的资金,又用在了什么地方?
结语
实际上,中公教育高度依赖的“不过包退”和“学员贷”这两种商业模式,本就是个伪命题,考试通过的比例并不会随学员增长而增长,反而会随着学员的快速增长而下降,这个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和不确定性。
这也是中公教育出现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深陷亏损与投诉风波的中公教育能否上岸小编不知道,反正手持百亿套现现金的大股东,应该能上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