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小珺
(资料图)
3月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为主题。在修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分会场上,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发表了演讲。
黄奇帆谈了两方面情况。第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已经成了中国产业链布局的压舱石、核心竞争力。第二是最近两年国内一些产品或产业链转到东南亚,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
中国的人口优势转换为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针对第一点,黄奇帆表示,近十几年中国的人口优势越来越转换为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他说,40 年前,一谈中国的人口红利、人口优势,一般是指低成本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从来不说是超大规模优势;但最近十几年通过人口成本逐渐提高,而且出生率逐渐低于了死亡率,人口的无限供给优势逐渐在淡出。但是中国毕竟有14. 1亿人,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增大,人均 GDP 逐渐赶上并超越了世界平均水平,超过平均值以后,人越多,GDP规模就越大。所以,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越来越体现为规模优势。
更进一步,他认为,中国的规模优势还是世界独特的、具有单一结构的优势,因为整个国家一个宪法、一套法律系统、一个税务系统、一个营商环境和一个文化语言的环境。这个和印度不同。
黄奇帆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会摊薄6种制造业的成本,包括摊薄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单位的科研成本、市场开拓成本,同时还会提高劳动生产力。
黄奇帆说,最近十几年,世界各地越来越感觉中国制造成本低,只要一个产品成功开发出来上市,就可能成为一些“跨国公司暴利的粉碎机”。美国也经常进行一些反倾销调查,但无疾而终,因为发现根本不是通过政府补贴产生的,而是规模效应产生。
他表示,这种规模效应给中国这十几年来招商引资、产业链布局带来了两种模式,一种叫销地产,一种叫产地销。
销地产是指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这个产品到中国搞生产基地或者产业集群,产品全部在中国销售。这样在中国销售没有关税问题,不用走进出口的手续问题,物流也比较近。典型案例就是通用汽车和特斯拉。
第二种是产地销,就是利用中国基础设施好、营商环境好之外,中国制造产业链集群有6个摊薄的成本效应,这样在中国生产成本相对低,产品出来销售全世界,比如苹果。苹果在中国生产1亿多台,就是利用了产地销的优势。
黄奇帆说,由于中国大规模市场效应带来的产地销、销地产的优势,将支撑中国和世界产业链体系、供应链体系有巨大的合作。
产业链转移东南亚,是坏事吗?
针对第二点,黄奇帆说,最近这些年比较多企业到了东南亚,大家有时候担心是不是中国工业会垮下来,他分析转移东南亚有多种原因。包括东南亚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成本比中国国内现在相对便宜;东南亚这些年改革开放,营商环境有所改善;美国搞跟中国搞贸易摩擦脱钩,也造成一些企业转移等等。
他认为,长远来说这不是坏事,可能还是一件好事。第一,不管越南、泰国这几年新增的外资企业都有登记统计数,60%是中国企业过去。第二,这些企业到了东南亚转移的产品大多是90 年代中国沿海劳动密集型的一些产品,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也未见得是坏事。第三,从产地销、销地产的眼光来说,这些到了东南亚,它产品出来以后,会有一部分是覆盖东南亚市场,是东南亚地区的销地产,有一部分利用东南亚成本低,在东南亚制造以后销售欧美。
最后,他表示,现在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怎样产生家用服务的人形机器人或者智能终端。这些新的终端过去都是由欧美发明,中国制造哪怕造得再多,也是人家技术、人家发明、我们生产。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就在身边。那么我们是领跑,奔跑、并跑或者跟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几个、有几种类型是中国制造,那就是中国真正把握住了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