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疫调整对消费的影响。我们通过三个对比探讨防疫政策调整后,国内消费复苏的节奏、空间以及特点:
(资料图片)
第一,对比新加坡、越南、中国香港等经济体,讨论防疫政策快速调整对消费的影响。我们认为,我国防疫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预计2023年2月以后居民消费能够开始明显复苏。
第二,对比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国内自身的消费情况,讨论“消费场景”对消费复苏的影响有多大。在Omicron扩散前,即便消费场景已大致修复,但消费数据并不理想,“没钱消费”(收入增长放缓)和“不愿消费”(储蓄率上升)是消费复苏缓慢的核心因素。中国经济能否真正企稳,居民就业能否快速修复,居民预期能否真正变得乐观,是消费能否充分复苏的根本问题。
第三,对比美国消费复苏情况,探讨疫情后消费复苏的空间和特点。我们认为,我国和美国消费复苏情况或有两个不同点:一是,我国服务和商品消费复苏或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的巨大分化;二是,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恢复或弱于美国。不同于美国就业市场的强劲,我国经济由底部回升的过程中,就业修复本身具有一定滞后性,而与之相关的居民消费预期修复或更缓慢。预计至少未来半年,消费预期仍会持续限制消费复苏的速度和空间。
二、防疫调整对物价的影响。经济复苏会否带来阶段性通胀压力受到热议,部分担忧可能源于2021-22年海外经济开放与通胀攀升的教训。但我们认为,我国“需求驱动型通胀”压力更小;即便需求加快复苏,供给的弹性能够保证我国物价水平不会大幅攀升。
第一,我国不存在美欧那样的大规模货币和财政刺激,且政策刺激的“效率”或有不足。从货币供给看,我国社融增速低于M2增速,货币刺激的“效率”或因信贷需求不足而减弱;从财政支出看,我国财政支持重点在投资性和民生性支出,政策刺激带来的通胀压力更为有限。
第二,我国本轮开放过程中所受“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一方面,我国能源和食品保供稳价能力较强;另一方面,目前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已明显回落。在地缘影响弱化、海外需求放缓、海外货币政策偏紧等背景下,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易跌难涨。
第三,我国开放过程没有房地产周期的加持。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无论是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还是更为滞后的房租上涨压力,均较为可控。
第四,我国劳动力供给(尤其服务业)弹性可能更强。相比海外,一方面,疫情对我国人口的冲击有望远小于美欧;另一方面,我国失业率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就业市场整体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我们也进一步讨论了“接触类”服务业的供需问题:严格防疫时期,其供给端所受压制或已经明显大于需求端,防疫调整后的供需反而有望更加匹配,相关通胀压力不必过忧。
2022年末,我国防疫措施优化速度显著加快,中央相继出台优化防疫“二十条”和“新十条”;2023年1月8日,新冠防疫措施回归“乙类乙管”,入境人员管控措施全面取消。随着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生产经营活动有望回到正轨。参考海外经验,防疫措施调整后消费必将迎来复苏,但复苏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到达何种程度?脉冲式复苏会否带来阶段性通胀压力?
我们认为,对比海外经验,我国防疫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但是,消费复苏的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在此轮开放时恰处于“弱周期”,就业和居民预期的修复可能偏慢,消费复苏可能受到压制。同时,我国“需求驱动型通胀”压力也更小,且劳动力供给弹性或较强,继而相关通胀压力较为可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