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积蓄全都搭进去了,还欠了一大笔债,我得挺住,把欠的钱还上。”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的李兰近日找到上海证券报记者,讲述了她的受骗经历。今年1月,她在网上认识了一名自称是证券公司员工的“财经大V”,在他极力推荐下,李兰扫码下载了“假券商”App进行投资操作,最后被骗了50余万元。
这类“李鬼”App从名称到图标和界面均与正规机构的App十分相似,非常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今年以来,关于“假券商”App平台诈骗的相关投诉不少,揭露出不法分子设下骗局的环环相扣:从精准获取投资者信息,到“李鬼”假扮券商员工、分析师吸引投资者入局,再到搭建虚假投资平台“收割”投资者的血汗钱。
业内人士认为,“假券商”型诈骗迷惑性高、隐蔽性强、涉案金额较大,不仅骗走了许多群众的血汗钱,还扰乱了正常的投资理财秩序,建议多方合力整治“假券商”乱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假券商”频现坑害投资者
李兰的遭遇并非孤例。她提供的相关聊天群里共有138人,很多人成了受害者。记者了解到,在微博、黑猫等多个投诉平台上,有全国多地群众投诉“假券商”App平台诈骗。
近期,多家证券公司发现了一批“假券商”。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26家券商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发布被假冒的声明。中信证券、国信证券、东海证券、中山证券等证券公司均表示,接到了投资者举报,发现有不法分子假冒公司的名义,诱导投资者通过非法链接进行转账或交易,从事非法证券活动。
受访人士认为,“假券商”的危害不容小觑,目前已经成为主要的侵财类犯罪之一。
上海新古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怀涛说,仿冒各大券商和金融平台的App属于高危诈骗类型,相较于传统诈骗犯罪,具有犯罪成本低、涉案金额大、迷惑性隐蔽性强,以及可以对大范围人群进行非接触式诈骗等特点,严重影响群众的财产保障、金融安全。同时,诈骗分子对身份、公司、收款渠道的多重伪装导致破案难度极高,甚至其服务器可能都不在中国境内,导致受害者追讨损失的难度极大。
骗子“割韭菜”总共分三步
记者调查发现,“假券商”坑骗群众的“套路”,大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利用券商员工公示信息制作虚假材料,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打广告“引流”;第二步,搭建虚假投资平台,以高收益为诱饵引导开户、注资;第三步,以无法提现为由,用虚假投资平台收割受害者的血汗钱。
“他说自己在证券公司工作,在群里把职业编号都发了出来,我去中证协官网上核对了,确实是那个编号。”李兰说,自称券商员工的不法分子利用公示信息博取了她的信任。
随后,不法分子放出高收益的“诱饵”,引导投资者向假券商App中注入资金:1万元至5万元本金对应2倍收益;6万元至20万元本金对应3倍收益;21万元至50万元本金对应4倍收益,本金越大收益越高。如此大的诱惑,让因炒股亏损而赚钱心切的李兰心动了,她打入30万元本金进行现货交易,“买入”焦煤、焦炭。短短5天,账户资金涨了4倍,达到157万元。
“一分钱没有拿到,就是用各种理由不让你提现。”李兰准备提现时,对方提出了要缴15%所得税,税费达到19万元。她到处筹钱把“税”给缴了,对方又称她的银行卡输入错误不能提现,引发了平台的安全系统问题,需要再注资5万元。在一系列连环套之下,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她前后再次汇入近20万元。
很多和李兰同样遭遇的受害者,遇到的问题都集中在无法提现、客服不搭理等方面,甚至不少人为套现“钻了牛角尖”,惨遭多轮出资“套路”收割。在骗局中,“券商员工”“解盘老师”等担任主要角色,诱导话术环环相扣,假券商App则是犯罪团伙集纳资金的工具。
整治难度大各方须合力
受访人士认为,要想从根子上打击、整治“假券商”黑色产业链,目前难度较大。上海星秀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强表示:一是不法分子通过二维码下载、浏览器页面下载等方式规避监管;二是部分手机应用商店、公共平台等对App审核“宽松软”;三是不法分子在现行法律法规中“钻空子”。
对此,专家建议要从三方面及时行动起来:
一是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公安部、证监会、银保监会、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应建立联合整治小组,对“假券商”开展集中打击。同时,要提升日常监管的科技水平,从事前、事中阶段就介入“假券商”诈骗案件中,并加强常态化打击力度。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王怀涛认为,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此种情形该如何处罚网络平台。有关部门据此压紧夯实网络平台的审核责任,特别是对App上架、推广,要加强审核,并对身份信息造假的用户账号做好重点监测。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立即查处,并及时提醒群众进行防范。
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郭强建议,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以案说法、重点人群宣讲、揭露诈骗套路等方式,教育投资者不断提高防骗能力。(记者杨翔菲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