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每经记者 杜恒峰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近日,众兴菌业(SZ002772,股价8.18元,市值33.33亿元)公告,2021年5月6日公司认购了1亿“善缘金206号”私募产品,截至2022年末,该产品的净资产为6556.25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443.75万元。为此,众兴菌业计划将产品管理人从深圳善缘变更为天津仙童,这意味着公司仍寄望于该产品能实现翻盘。结合此前公告来看,笔者认为,众兴菌业这笔私募投资有两个需要关注的地方。
第一,产品管理人的选择是否审慎。工商资料显示,深圳善缘注册资本只有1000万元,人员规模只有5人,参保人数仅3人,这样的人员配备能否支撑其投研体系,确保产品按既定目标运行?如果工商资料并不代表深圳善缘的实际情况,那众兴菌业当时的决策过程又是怎样的?是基于什么信息?是否经过严格、规范的遴选流程?
私募产品通常会设置风险条款,一旦净值下跌到某个阈值会触发相应的风控手段,即便如但斌等头部私募也不例外。“善缘金206号”的风控措施是如何设置的?为何到亏损34%才开始更换管理人?在更换管理人之后,这一系列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公告中,“善缘金206号”的存续日期是1年,1年期满后却并未有续期的公告仍在继续运作,内部流程是否合规?
第二,名为理财但实为炒股。上市公司理财通常采用间接方式,即购买金融机构的产品,这是专业分工的必要,上市公司需要聚焦主业而不是被金融账户上的资产余额变动分心。在产品选择上,上市公司需要控制风险,通常投资于银行存款/理财、公募基金等标准化产品,信托、私募等非标产品并非主流。但是,“善缘金206号”是私募机构对众兴菌业的“定制产品”,整个产品只有众兴菌业一个投资人,这种产品结构决定了众兴菌业对产品有极强的话语权,其中就包括更换管理人。
在众兴菌业股东大会的授权内容中,对理财的要求是“风险可控的投资理财或者购买金融机构理财产品”“选取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众所周知,私募产品并不是“风险可控”“安全性高”的产品。“善缘金206号”还存在持股高度集中的问题,比如截至2022年三季报,其持有红豆股份2096万股,当时市值就高达1.12亿元,超过众兴菌业的本金,但在那之后红豆股份股价累计下跌超过17%,进而导致后续较大损失。
因此,对于金额较大的理财,股东大会、董事会授权经营层执行的要求不能过于笼统,尤其应当提前设置“红灯”,避免私募、券商定向理财计划、信托等机构发行的产品异化为上市公司炒股的通道。
部分上市公司“勇于理财、怯于分红”一直为市场诟病。IPO以来,包括首发、定增、可转债在内,众兴菌业累计股权融资高达25.3亿元;同期公司净利润累计9.58亿元,但现金分红只有2.34亿元。对净利润长期维持在1亿元上下的众兴菌业来说,做小分母做大股东回报率,无论是股份回购,还是加大分红,都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