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悦城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27.80亿元至29.80亿元,这或是该公司重组后第二次由盈转亏
《投资时报》研究员 吕贡
疫情褪去,经济回暖,商场、街头渐渐恢复了烟火气息。在经历疫情之苦、甚至一度停摆后,各行各业对新一年发展都寄予希望。
(资料图片)
从房地产业来说,多家房企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关键词仍是亏损与下滑,专注于商业地产的大悦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悦城,000031.SZ)也不例外。数据显示,大悦城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下称归母净利润)亏损27.80亿元至29.80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08亿元。
对于预亏原因,大悦城提到了行业低迷,疫情反复,以及为克服市场下行影响,公司优化库存、计提减值造成的影响。其中,受疫情冲击,大悦城对合作商户累计减免租金约10亿元,刨除该影响,大悦城仍预亏超10亿元。
大悦城此次预亏还引来了深交所关注,深交所发函要求其就由盈转亏且亏损集中在第四季度、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以及预亏原因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进行说明。
随着疫情褪去、经济复苏,叠加促消费政策出台,商业地产行业未来有望回暖。而大悦城能否凭近几年“轻重并举”、商业项目下沉的持续布局扭转掉队局面,迎头赶上?对此,《投资时报》研究员日前电邮沟通提纲询问大悦城相关部门,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公司回复。
重组与更名
大悦城曾是1983年2月24日成立的县属地方国营企业,原名为“宝安县城建设公司”。后经历改组、更名,1993年10月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彼时该公司已更名为“深圳宝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2月,宝投公司将其持有的该公司2.78亿股国家股转让给中粮集团,转让后,中粮集团便以59.63%股份占比,获得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席位。2006年4月,该公司更名为“中粮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粮地产)。
时间推移至2019年3月,该公司名称由“中粮地产”再次变更为“大悦城”,沿用至今。此次更名与一起资产重组交易有关,交易方案为中粮地产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明毅收购其持有的大悦城地产约91.34亿股普通股股份(占大悦城地产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的64.18%)。
与公司名称一同发生变更的,还有大悦城的业务结构。此前,该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商品房开发、房屋租赁和物业管理,经营业态以住宅为主;重组后,该公司融合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一体化,经营业态涵盖住宅、商业地产及部分产业地产。
《投资时报》研究员了解到,在重组期间,中粮地产和明毅曾签署《盈利预测补偿协议》。协议约定,大悦城控股股东明毅承诺在重组交易实施完毕当年及之后两年,该公司累计净利润为18.94亿元。
从业绩表现看,大悦城实现上述盈利预测并非难事,重组完成当年(2019年),该公司就已实现归母净利润23.78亿元,超过盈利预测累计额。不过,在之后几年里,大悦城业绩渐显出下行趋势,甚至由盈转亏。
或由盈转亏
受疫情持续冲击影响,大悦城业绩总体陷入下行、低迷态势,归母净利润一度由2019年的盈利23.78亿元,转为2020年的亏损3.87亿元,2020年营收虽仍保持增长,但同比增幅已由前一年的52.41%降至13.76%。接着,在经历2021年小幅扭亏后,大悦城2022年预计再度出现亏损,且预亏额达27.80亿元至29.80亿元,远超两年前数值。
对于两度转亏的原因,大悦城方面均提到了行业形势、疫情冲击及租金减少。也就是说,经过两年调整和优化,该公司尚未找到应对前述困难的较好策略。
具体分业务看,重组以来,商品房销售和一级土地开发长期构成大悦城主要收入来源。在上述年份期间,该业务表现难言优异,毛利率连降三年,且2019年至2021年降幅分别为4.98个百分点、10.15个百分点和5.72个百分点。
时至2022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率回涨至31.63%,相较于2019年数值,仍差了6.28个百分点。受主业务拖累,大悦城近几年销售毛利率总体也呈下行趋势,时至2022年上半年,仅有33.94%,较2019年(41.20%)缩水超7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房住不炒”等政策影响下,叠加疫情冲击,房地产行业形势持续低迷,就已披露的房企最新业绩预告看,亏损、下滑仍是关键词。不过,《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仍有部分上市房企,业绩虽有下滑但均稳定在盈利态势。如2022年归母净利润预降55%以上,但仍预盈利38亿元至46亿元的招商蛇口(001979.SZ);又如保利发展(600048.SH),同年归母净利润预同比降33.17%,但仍盈利183.03亿元(业绩快报)。
另外,与大悦城同样受减免租金影响的王府井(600859.SH),以及比大悦城晚入局商业地产的新城控股(601155.SH),二者2022年也均保持正向盈利,归母净利润均预计在亿元以上。
大悦城2022年业绩预告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下沉路不易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随着重组后业务结构的改变,大悦城在运营布局上也有所调整,近几年其将发展目光瞄向轻资产,采取“轻重并举”布局模式。同时,商业项目也逐步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重组首年年末,大悦城已持有10个大悦城购物中心(已开业)和1个祥云小镇项目,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8个城市,全年实现租金收入31.8亿元。此外,该公司还通过管理输出(轻资产)模式,运营天津和平大悦城项目及昆明大悦城项目。
发展至2022年上半年,大悦城商业在营购物中心已达27家,含轻资产和非标准化产品,累计总商业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16个大悦城;而在建、筹备项目(含轻资产)共计为20个,商业面积约183.5万平方米。
值得关注的是,大悦城布局调整与业务下沉的这几年,正值疫情暴发阶段。购物中心对人流聚集依赖较大,受冲击严重。如昆明大悦城,早已没有了开业之初的盛况,工作日期间顾客寥寥无几,周末客流量也不及当地的王府井、万达等商场。
近段时间来,随着经济复苏,各大商场逐渐恢复了疫情前的热闹。不过,从德勤最新发布的《2023年商业地产行业展望》来看,无论是房地产首席财务官,还是消费者,对商业地产新一年的发展均持审慎态度。
据德勤全球消费者状态跟踪系列调研,77%的受访消费者对通货膨胀感到担忧,较2021年底68%的比例有明显上升;仅有45%的消费者预计其商品支出将超过服务支出,低于2021年12月的48%。
在上述行业背景下,大悦城若想从巨头林立的下沉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或仍需较长培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