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形势严峻,全球化产业链要去中国化了吗?
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美国从欧盟进口的商品总额比从中国进口总额多了160亿美元,中国不再是美国第一商品进口国,这是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同时美国取代中国成为了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再加上开年以来空集装箱在港口堆积如山的新闻,所以近期有人担心全球化产业链要去中国化了,但实际情况还没有那么悲观。
(相关资料图)
01
首先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出口数据的确在下滑,其中第四季度以美元计同比下降6.6%。同样是亚洲国家的越南在2022年第四季度,按美元计出口同比下降了6.1%。
另外,韩国本来是贸易顺差大国,从去年3月起贸易逆差已持续了整整一年,日本贸易逆差则持续了一年半,贸易逆差意味着一个国家进口多于出口。
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下滑不是产业链的问题,越南、韩国、日本也下降了,况且韩国和日本都是美国的同盟。
02
既然不是产业链的问题,那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与去年年底我国疫情放开后的阵痛期有关。工人无法到岗订单就没法接,但国外客户还有需求,最后只能找越南等地的工厂生产。还有一些企业迫于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和高关税,也只能把订单交给其他国家,从而规避制裁和高关税。
另一方面是欧美国家的高通胀和大力加息,让它们的消费需求收缩。欧美发达国家的GDP主要靠消费拉动,居民消费占GDP比例基本都在65%以上,高的像美国能达到80%以上。
欧美国家目前还是世界主要消费国,但过去一年来,这些国家人们的生活成本也大涨。
正常情况,通胀率在3%以下是比较健康。但去年受疫情、地缘政治影响,欧美一些国家通胀率能控制在6%就算不错,很多国家达到8%,个别国家甚至高达10%。
美国在去年6月通胀率达到9.1%,创40年新高。解决高通胀的方法就是加息,美国从去年3月到现在已连续加息8次,利率从0.25%上升到了4.75%。利率越来越高,对应要还的房贷、车贷等贷款也就变多了。
面对这样高的利率,政府若不发钱,在自身收入也没有提升情况下,欧美人选择保住日常基本吃喝,那些可买可不买的暂时也不买了,总需求减少后我国的订单自然也少了。
03
客观现实如此,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美国“对华脱钩”的威力。当下美国一边拉着盟国搞技术封锁,不把先进产品卖给我国,一边又加大从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进口中低端产品。
作为国内制造企业也要分散风险,除了欧美市场还可以去开拓其他市场。例如消费潜力巨大的中东,以及有意在经济上获得中国红利的东盟、非洲等国。
04
另外,越来越多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不管是土地成本还是人力成本与我国相比都更低,更适合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要想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也需要拿出一些利益给到这些国家,让他们也有饭吃。
如果我们不管低端还是高端制造业都想握在自己手里,那些国家很可能会被西方国家利用,联合起来抵制我们。
所以,未来我国无法持续通过物美价廉的模式让制造业保持高增长,就需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比如通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出口赚取高利润。
2022年我国电动汽车出口增长了131.8%,光伏产品增长了67.8%,这些高端制造势必会创造出新的需求与市场。
因此最近被大家热议的我国外贸出口下滑,有受疫情影响订单流失的内部原因,也有美国制裁以及大幅加息的外部影响。
从长远来看,中国要想在出口方面取得新进步就不能一味地依赖低端制造,转型升级就变得越来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