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邓攀
“作为一个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基层的诉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履职21年最深的体悟。
(相关资料图)
这些年,她带上会的建议有上百条,从企业到员工,从行业标准到营商环境,建议的关注视野在一年一年拓宽,建议指向的问题也一次比一次更精准具体,就像她说的,“履职越来越认真了。第一届的时候,以为就是举举手、画画圈、看看文件就行。现在不一样了,要做社会调查,特别是有组织的社会调研。”
2023年两会,她又提出了七条建议,其中两条事关基层员工,包括个税起征点的调整以及统一“五险一金”缴费标准,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然是建议重点,其余的几条建议则围绕家电市场的绿色发展。3月7日,董明珠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独家采访。
以下是对话要点:
1.有钱消费就拉动了市场,拉动了市场就提升了生产力,解决了就业问题——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反过来,如果这些人都不去消费,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要,那么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2.企业是一个舞台,企业与员工之间是鱼水关系,如果舞台塌掉了,企业没有了,那员工工作也无从谈起。而企业也尽量不要炒员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员工安安稳稳地工作——这是企业要做的。
3.政府要鼓励创新,一定不要给企业钱,企业创新是必然的,不创新必然死路一条,所以创新是生存的需要,同样也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4.一定不是简单做个产品出来就是高质量发展,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要素。
5.企业要有自己的标准,争取作为这个国家的健康细胞,企业都是健康的,国家就会强大。
6.要让投资者真正在股市上通过投资收益赚钱,而不是股价高低波动来赚钱,否则会形成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今天你割别人韭菜,明天别人也会割你的韭菜。
7.不是有问题就不行,而是有问题不解决才不行。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乐观的态度,不能坐以等待,而是要主动出击。当然,有些问题可能真是出乎我们意料,我们无力解决时,也要学会生存法则。
8.有人说,我躺着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是幸福,想要什么有什么是幸福,但对我来说,我的幸福就是,每天都是挑战的一天。
9.我不敢称我自己是企业家,但我会用企业家的标准来要求我自己,我认为企业家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吃亏精神,而不是要比别人享受的多。
“企业与员工是鱼水关系”
《中国企业家》:个人所得税调整是你这几年反复提的建议,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一点?
董明珠:作为一个代表,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基层的诉求。这个时代不断发展,现在80后、90后在社会当中已经成为一个主流,而且还是主主流,这些人承担了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还有房贷等,根本没有能力再进行其余消费了。我有一次跟司机聊天说,“放假了要不带着老婆孩子出去”,他说“不出去了,现在一出去两三百就没了”,听完以后感触还是挺深的。
《中国企业家》:很多人都很支持这个建议,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他们担心现在月薪5000元的才只有1亿人,如果再上调的话,是不是税收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
董明珠:实际上有钱消费就拉动了市场,拉动了市场就提升了生产力,解决了就业问题——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反过来,如果这些人都不去消费,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要,那么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甚至员工还要担心,哪一天被炒鱿鱼怎么办?
所以我觉得企业尽量不要炒员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员工安安稳稳地工作——这是企业要做的。这紧接着就带出了第二个矛盾,就是现在是按薪酬基数来缴纳“五险一金”,我工资很高,那么退休之后的收入依然很高,工薪阶层工资低,退休收入还是低——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因为其中企业是要负担一部分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企业给员工加工资,加的越多,“五险一金”越多,企业负担越重。这次我做了很多企业调研,多是一年营收就两三个亿的小企业,这个矛盾非常突出。
所以我认为“五险一金”应该统一标准,不能以工资高低来定。否则就会形成不良的竞争环境:不买(五险一金)的赚了,买的就吃亏,买的负担不起,干脆外包给劳务公司——听说很大的公司有时也会通过劳务市场招人,这样可以减少用工支出,提升业绩和效益表现。但如果劳务公司不规范,不买保险,那么大批的人老了以后怎么办?最终又是社会负担。
所以国家应该出台一个政策,无论什么人都一个标准,企业也能明确规则,把握得更好。
这是我为工薪阶层呼吁的两件事。
来源:中企图库
《中国企业家》:现在制造业同样面临一个双重矛盾:一方面是制造企业招工难;一方面是工人就业难,这个要如何解锁呢?
董明珠: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速度,理顺关系。企业是一个舞台,企业与员工之间是鱼水关系,如果舞台塌掉了,企业没有了,那员工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政策制定者一定要去思考,政策要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一定要研究如何创造美好生活品质,我一直在说,国家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力气,创新方面也有很多的激励,但是我们要把政府的好心转化成动力,真正推动社会往前走。真正的普通工人也是需要保护的。
“不创新必然死路一条”
《中国企业家》:知识产权问题同样是你这几年建议的重点,你也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唯一的家电业代表,中国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如何让知识产权在其中发挥更大的推进作用?
董明珠:现在一定要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果创新型企业,自主研发都不能得到保障的话,更多的人就会投机取巧,产生破坏作用,那么谁还去创新呢?
比如我们研究了一个新技术,就是我们的矿工在深井下面是裸体上班的,当时平煤老总找到我,问能不能开发井底空调,让矿工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这个产品当时没有人做过,因为井底高温,而且深度在千米以下,但是我觉得这是关乎品质生活的有价值的事情,格力就接下来了,用了一个多亿的研发经费,花了很多时间,最后成功了,现在矿工甚至可以穿着西装在井底工作——看这个改变有多大,是非常物有所值的。
但我们花了那么多钱,用了那么多时间,把专利搞出来,结果别人轻而易举地抄袭、模仿,这个时候,国家就要出来主持公道。
我觉得鼓励创新,政府一定不要给企业钱,企业创新是必然的,不创新必然死路一条,所以创新是生存的需要,同样也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中国企业家》:不同企业也有不同的知识产权策略,有的是防御型的,申请专利作为保护手段;也有一些是进攻型的,以专利为武器发动商战。
董明珠:我们也遇到过,一个企业购买了一个过去的专利,但其实它并不生产这个产品,买专利就是因为之前侵权太多,想扳回一局,这就是恶意诉讼。
《中国企业家》: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也在不断强化,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当前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董明珠: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一定不是简单的做一个产品出来就是高质量发展,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亲清的政商关系,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要素;第二个,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但是一定要有法可依,不是简单搞一个科研项目,把钱一拨就完了,最后钱到哪里、研发研到哪里也不知道——项目跟进制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这样的经费都流失掉了。大家都在炒概念,过去很多年,我们说家电下乡补贴、节能补贴、汽车补贴——只要有补贴,这个行业就热闹了,没有生产基地的、没有产品的都能批下来成为“补贴单位”,但遭殃的是老百姓,因为买到的都是劣质产品。
我提议建立领衔制。国家有什么项目,企业去认领,不需要政府拨款,政府要做的,是往这个方向去引导企业、敢于去领“军令状”。比如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提供给企业三年免息研发贷款,研发成功后再还清。
每个企业自身要做社会的优质细胞,人体需要健康的细胞,才能健康,如果全身都变成癌细胞,只有死路一条,即便注射什么药,做什么化疗,也还是不能起死回生。所以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企业要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争取作为国家的健康细胞,企业都是健康的,国家就会强大。如果我们连国家意识都没有,只知道赚钱,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企业家》:格力设立了很多行业标准,其中有两项制冷压缩机的标准还上升为国际标准,这应该也是挺值得骄傲的事情。
董明珠:也没什么骄傲的,好的企业就应该这样。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天天骗消费者,只是一味价格战,没过两天产品就坏了,这样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
我只告诉你一件事,我们刚刚盖了一个17万平方米的研究院,专门研究一样东西,就是电机。肯定不能是政府给我钱我才做,要不怎么能做出无声音的空调?怎么做出没有震动的洗衣机?这些都跟关键部件有关,都需要长期研究。我们自己的付出确实给人带来了品质和美好生活,这就是意义和价值,也是我们要担当的。
未来,格力产品研发的一个路径就是提升品质生活,另外一个就是要创造现在没有的、未来需要的储备型技术。
预制菜要加快标准研究
《中国企业家》:格力旗下有很多业务板块,也有分拆上市的计划,现在重点布局的是哪些?
董明珠:好多,电机、电容、电控、数控机床、机器人……有人说,怎么搞这么多,大而不精。我说错,一定要专注。我们的装备不是格力需要,是国家需要。因为要生产很多高精尖产品,必须要用高精尖的设备,之前是靠进口,现在我们也能做出来,这样才能伸出手去帮别人。
《中国企业家》:这些业务板块中,哪些距离分拆上市的目标更近?哪些发展还不符合预期?
董明珠:我上市的目的跟别人不一样,很多上市是要融一笔资金回来,但是格力不一样,格力上市的目的是要打造格力品牌,不仅是空调品牌,也会成为一个装备品牌,一个电机品牌,不是想上市圈钱。
我想做的就是,要让投资者真正在股市上通过投资收益赚钱,而不是股价高低波动来赚钱,否则会形成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今天你割别人韭菜,明天别人也会割你的韭菜。我们主张共同构建一个良性环境,这是上市公司需要做的,也是要去思考的。
经常遇到人说:“董总,我们项目很好啊,你们有这个实力,来投一点吧”,但具体问下来,市盈率50倍、100倍,收入就十几个亿,还亏损——这样的企业怎么对股民负责?
如果按照这种上市逻辑的话,我们的业务早就可以上市了。但我觉得业绩还没有达到我的理想状态,因为上市了,股民就要买股票,要对他们负责。你看对比原始股的话,格力股价现在都涨几千倍了,分红也让投资者把当初的钱都赚回去了,我就期待我们还能做出这样的上市公司,否则没办法跟社会交代。
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企业家》:现在很多业务单元,比如电机、装备、空调等都已经切入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接下来要如何借助这个产业蓬勃发展的机会,做大格力的相关业务?
董明珠:我们当时进入新能源时,外界批评还很多,埋怨我们的、批评我的都有,我还是很坚定,因为我觉得这是国家的需要,未来的需要。其实我们看上的并不是汽车,而是未来的储能,现在格力储能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出口业务,高温60度不起火、不爆炸,低温也不影响运行——这就是最大的特点。因为电池关系到人的生命,企业的寿命,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
从经济角度来说,很多人觉得这个收购是不划算的,但我当时就想得很清楚,收购会推动格力汽车空调、汽车电机、同时解决了模具和电控的研究,对格力百利而无一害。当然,因为前期债务太多,现在发展还不是太快,但是我相信能克服。
《中国企业家》:接下来会造车吗?
董明珠:有啊。好多城市的公交车都是我们的,但是我还是那句,我不做小轿车,只做城市环卫车,还有物流车等,这些领域都有需求,我为什么要挤到小轿车领域?已经有无数家企业了。
明年假如有十万辆物流车的话,就足够盘活业务了。但是我们现在重点还不是这个,主要的方向还是研究储能,因为每个家庭未来都需要储能设备,而且可以把这些技术用到冰箱等电器里去,这也是未来我们产品创新的方向。
《中国企业家》:去年格力也切入到预制菜领域,计划构建研发、生产、运营的全产业链,接下来的发展计划是怎样的?
董明珠:我觉得现在要加快速度建标准,这个很重要。比如合适的温度如何?摆放时间有什么要求?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保留营养价值?这些都是要研究的,而且都需要前期很大的投入,也不一定有收获,之所以要做,是因为我们有冷冻、冷藏,有装备等先天的技术储备,而食品领域则要跟农科院的专家一起做研究,通过对食物特点的研究,确定设备参数,逐步形成预制菜设备的标准,这个很重要。
目标就是在当下岗位上做到极致
《中国企业家》:对很多企业来说,过去的一年都极具挑战,格力是否也面临这样的“挑战时刻”?
董明珠:过去一年,我们也有焦虑的瞬间,也有遇到问题的时候,但我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都一样,管他呢!我是一定要去解决。举个例子,当时我们出口急得要命,约定的期限到了,但是货发不出去,因为其中一些部件在封控区,等我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已经停了三天了。我就去找政府了——这时候政府才应该帮助企业啊。其实对方的工人都在工厂里,产品都堆了一整库了,我说能不能变通一下,用车装到交接点,消毒后再转移到格力车上。政府也非常主动,专门安排了一批人处理,这一点我非常感谢。
所以不是有问题就不行,而是有问题不解决才不行。总是要解决问题,就刚才说的,你这个细胞自身要非常健康,否则老是等着别人给你注射营养,怎么能健壮呢?
《中国企业家》:很多企业家都有这样的感慨,企业家就是为解决困难、解决问题而生的。
董明珠: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乐观的态度,不能坐以等待,而是要主动出击。
很多人说,董明珠都这个年龄了,都奋斗一生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忙?后来我想想,我的幸福是什么?有人说,我躺着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是幸福,想要什么有什么是幸福,但对我来说,我的幸福就是,每天都是挑战的一天。
当然,有些问题可能真是出乎我们意料,我们无力解决的时候,也要学会生存法则。
《中国企业家》:马上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下一个问题也是关于女性的职业角色。放眼全球,企业里面的女性高管占比都不大,女性企业家就更少见,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业者,你对她们有什么建议?
董明珠: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女性对自己的放弃,因为觉得这个领域太辛苦了;第二个很多女性都有传统思维,当然现在不算根深蒂固了,但是也有女性觉得自己还是弱者,天然就比男性差。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在这人世间走一遭,我们到底要怎样?
关于创业,其实也有人问过我,女性开店、当老板就是创业?我说这个不一定。
创业本身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甚至付出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当然有些创业看起来还不错,比如现在有些年轻人凭借概念也把企业做上了科创板、新三板,收获了很多投资,这个叫真正的创业吗?我不敢说不是,也不敢说是。
《中国企业家》:那么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你认为真正的创业者是怎样的呢?
董明珠:首先要有目标。有人问我之前想过当董事长吗?没有,我的目标就是在当下岗位上做到极致。
说到创业也是这样,不论项目大小,但要看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有市场需要,是不是确实给整个社会、给老百姓生活、给特定需求做出贡献,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项目就是有意义的,但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现在好像很多人都称自己是企业家,我不敢称自己是企业家,但我会用企业家的标准来要求我自己,我认为企业家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吃亏精神,而不是要比别人享受的多。
当然也不一定要像我这样,职业不同,面临的状况也不一样。有的女同志做珠宝,这个可能挑战性小一些,因为珠宝做得好一点、差一点,不过是卖得便宜一点、贵一点,不涉及到生命问题;格力不一样,做的电器跟生命有关,所以要求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