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救楼市?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资料图)
◎智谷内部研判 投研团队
◎作者 | 老肥
现在,整个市场都在等一个救市的声音。
看看A股,就知道市场真的等不及了。前段时间,和楼市走势相反,A股地产板块连涨4天,就连和房地产相关的期货品种都出现了异动。
这背后,并不是什么利好落地,而是各种“臆想严重”的地产小作文频出,包括预言“接下来将采取新加坡模式取消限购、上海房产政策调整等等......”看看下图,堂而皇之的五大猜想。
哪怕有分析师很快出来辟谣,也奈何不了A股兴奋。
其实, 这恰恰反映了市场对地产政策的博弈预期明显升温,换句话说,市场在赌很快会搬出夜壶来用一用了,但利好的靴子却迟迟没来。
这本身其实是市场和做决策的一方,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和应对思路不一样。
其实市场的期待也情有可原。
我们先来看看上半年数据——
1)今年4月开始,股债商汇等资产价格陆续回落到去年11月的位置,反映了市场对经济增速的预期比较保守;
2)刚刚出炉的5月进出口数据,以美元计的出口增速,同比录得-7.5%的增速。这一数据的市场预期为-1.8%,上个月该数值则为8.5%。
3)社融、经济、通胀数据,市场预计也将延续弱势表现......
数据不及预期,市场越期待稳增长政策出台,需要一道猛药。
而在市场习惯性的认知里,房地产无疑是最佳选择。
过去十年,市场习惯了“经济下行就要加杠杆强刺激”的模式。
房价上涨,刺激居民的购房欲望。居民加杠杆买房,带动土地价格上涨,地方也可以上杠杆扩大基建......
这在过去屡试不爽,市场显然已经形成路径依赖。最近一段时间,“小作文”行情的频频出现,就是市场对政策容易过度期待的一种表现。
但上面似乎没有给出相应的“大招”。
和市场的期待相反,会上不断强调政策定力。
上周五的国常会,对经济形势的研判与4月底重要会议没有太大出入。
(图源:新华社)
总体展现是一个“稳得住”。
1、虽然认可经济复苏更多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仍不强,但对经济整体实现5%的目标并没有感到太大压力。
2、在后续的方向上,更为注重质量而非总量的指标。在政策支持方面,着重强调了“营商环境”、“稳定社会预期”、“政策落实”、“针对性强、含金量高”。
3、经济定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重心还是在信心恢复上。短期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较小,也丝毫没有提及地产相关政策。
可能大家清楚,当下需要的不是强刺激,而是提振信心。
4月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说明大家对未来的信心还不够,不愿意借钱,反而提前还贷,减少债务。
这种环境下,无论是降低利率还是刺激地产,提振效果不会好,反而容易出现政策空转。越是刺激,大家就对经济预期越弱,降低债务负担的意愿就越强烈。
企业赚到钱优先用于还债,不用于再投资扩大产能,更不会找银行借钱投资;老百姓也是如此,把大部分收入拿去还债,同时减少非必要支出,消费支出减少,借钱意愿很弱。
大白话就是,老百姓永远是“买涨不买跌” ,今年年初汽车降价就是一个案例。
展望未来两个月,市场还会出现很多“小作文”,继续试探;而政策仍然会保持定力,不做大刺激,可能会有渐进调整,避免突然降速。
这种博弈可能会持续到7月底,直到重要会议召开,对经济形势定调是否延续。
虽然这次复苏的过程很漫长,但这是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一次转折。
不靠加杠杆方式,而是尽量依靠消费、制造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尽可能保持稳态增长。
现在我们感受到的恐惧或者彷徨,本质上是旧认知体系被推翻,但新认知仍未建立。
蒙着双眼走在路上,哪怕是一马平川,也走得心惊胆颤。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拥抱变革,跟上加速的世界,而不是整天着眼于僵局去叹息。
不同的关注角度,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当下,你从经济角度看,可能是衰退,从地缘角度看,就是大分裂。
但是从技术角度看,就是产业升级的机遇,是AI的指数式井喷,是新时代曙光的显露。
对经济、对地缘中宏大叙事的困局,我们无法躲避,但我们可以选择去关注什么。
不同的维度,你和你的企业,安身立命之点是不一样的。
拥抱变化,跟上加速的趋势,相信一切僵局都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