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辞职软件工程师研发并出售可以绕过手机防护系统,随意修改定位和虚增车辆运行里程的软件“小尾巴”,网约车出租者、驾驶者将其纳入“业务实践”,以此来达到诈骗钱财的犯罪目的。虽说这样一条黑色产业链已经被打掉了,可依然令人惊骇和忧虑。
“小尾巴”这种极易成为犯罪工具的软件是如何被顺利开发出来并得以在网上公开销售的?按照俞某某自己的说法,他的这套设备最初主要是一些境外网游玩家在用,但他自己也清楚,现实中很多顾客不再是游戏玩家,而是网约车司机。司机买它干什么?不言自明。可见,一些人打着“技术中立”的旗号做着违背科技伦理和市场法则的“科研”和“经营”,“技术中立”的接口借口是多么苍白无力。更让人担心的是对于此类“科研”和“经营”,外部监管力量的缺位问题,特别是事前和事中监管的缺位。若不能及时补齐这些领域的行政监管漏洞、及时加大监管力度,未来还不知道有多少类似的“神器”堂而皇之走上市场。
更令人深思的是,“小尾巴”这样的神器为何偏偏精准定位和成功渗进了网约车市场?案件调查结果很清楚:“小尾巴”的背后,是一条暗流涌动的黑色产业链——上游,软件工程师研发、制作并对软件不断迭代升级;中游,“黄牛”为了牟利推波助澜;下游,网约车司机之间相互传授“小尾巴”使用技巧并有司机热心代购。细思起来,“小尾巴”如此顺利地“植入”,恐怕与网约车平台特有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有关:平台经营者与司机之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而更像是平等的合同关系。双方除了依照协议合作、分成,平台对网约车司机身份、运营行为的审核、管理、监督,无论在深度还是投入上都严重不足,从而为“小尾巴”捭阖期间提供了空间。就拿本案来说,若不是受骗单位投诉,这样的严重情况恐怕很难进入平台管理层的视野。更严重的是,使用“小尾巴”虚增里程作案,不仅在杭州,北京、广东、上海等大量网约车行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均有发现——这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让人细思极恐。
管理的低成本性、参与的便捷性、合作的自由性,这些特征当然是近年来平台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这种管理方式滋生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除了网约车的“小尾巴”,目前比较典型的还有外卖骑手权益保障问题、直播平台侵权乱象,等等。在“黑灰科技”面前,为什么平台经济远比传统经济形态更容易“沦陷”?管理上的低投入和法律责任方面的“撇清术”,显然是主要原因。倘若类似问题不断积累和爆发,平台管理模式的弊端将越加明显,甚至可能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结局。
平台经济之败,当然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补救之路何在?进一步压实自身监管责任,加大管理投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便捷性、自由性优势,可能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强化管理,“课”要不足,“费”要交足——平台经济此方面或许已经容不得太多的算计心态和侥幸心理了。增加管理投入,看似加重了自身负担,但对于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而言,既必要,也明智。
期待类似的行业治理能早日“内化”为平台的自觉行动——当然地域不限于浙江,行业也绝不限于网约车领域。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