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散裂中子源二期上半年动工,先进阿秒激光装置年底动工,香港城大(东莞)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将建成招生。” 东莞松山湖管委会负责人说。
2月21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广东”走进东莞,东莞松山湖管委会负责人透露两大大科学装置与两所湾区高校的最新进展。
(资料图片)
位于东莞中部、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腹地的松山湖科学城,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2020年7月,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看到,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体系正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动能。目前,该实验室的第三代电池材料研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在建设1Gwh材料和电池示范工厂和创新社区后,将新材料电池快速导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表示,今年示范工厂预计会吸引超1000名工程师进驻,争取明年年底完成3000多名左右工程师集聚松山湖。
先进阿秒大科学装置年内动工
“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多年来,松山湖实现了从产业园区、国家高新区,再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三级跳跃式’的发展。”东莞松山湖管委会负责人介绍。
2020年7月,国家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定位为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这是继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之后,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这也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目前,松山湖已密集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已建成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以及材料实验室,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南方先进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加快布局,一批龙头企业和近30家新型研发机构在此集聚。
一流的装置产出一流的成果。作为最早落地珠三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运行,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自投入运行近4年来,注册用户超过3900人,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突破意义的原创成果。
1月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日前成功出束,开始带束调试。该谱仪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将为解决材料与装备制造高技术领域的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据介绍,今年1月11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目前二期工程项目正在加快开展初步设计工作,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继中国散裂中子源之后,亚洲首个、世界第二个阿秒脉冲大科学装置建设也迎来重要进展,有望在今年年底提前动工。
“先进阿秒观察电子运动,未来世界上最好电镜就在松山湖。”黄学杰介绍,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由中科院物理所与中科院西光所共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参与建设。通过高起点设计,建设具有高重复频率、高光子能量、高通量及极短脉宽的多束线站,提供最短脉宽小于60as、最高光子能量可到500eV的超快相干辐射,并配备建设相应的应用研究平台,建成后综合指标有望实现国际领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正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据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预计在2023年秋季启动招生。
创新第三代锂电池成果转化模式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文化墙上,这一行标识特别醒目。
大科学装置并不是孤立的“奇观”,而是一整套从研究手段到运行队伍,再到用户群体、产业衍生的长链条。
依托大科学装置,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大学把钱变成纸,现在我们帮研究人员把纸变成用的东西。”黄学杰介绍,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已累计孵化了42家产业化公司,这些创业公司有的拿到超过上1亿元风投。
走进材料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实验间,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看到,多台自动化设备正在围绕电池正极材料实施实验室测试,为接下来进入中试产线进行准备。
一代正极材料决定一代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发展史已经有百年,在这其中,第一代动力电池销量很好,但里程并不长。第二代动力电池在解决了部分里程问题、进入大面积推广后,价格依旧高企。
目前而言,第二代动力电池产量巨大,而中国的电池生产占全球产业链的70%左右,是否需要提升,第三代动力电池何时问世?“带着这样的问题,团队提出了基于正极材料革新的第三代动力电池概念。”黄学杰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经过持续研究探索,目前,材料实验室在锂离子电池新材料技术领域,研究出了第三代动力电池核心技术——高电压镍锰酸锂材料技术,推出了第三代晶石镍锰酸锂电池。该代系电池可使新能源汽车拥有650KM的续航里程,且成本更低,每千瓦时电池成本下降30%。
“我们花了三年多时间做这材料实验,把材料稳定下来。去年开始,团队着手进行电池的装试。成功后,预期明年会有一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将率先使用我们的第三代动力电池。”黄学杰举起一块正极材料板向现场人员介绍。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激烈当下,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如何迅速转化,形成产业新动能?在此背景下,2023年,材料实验室将创造性建设1GWh材料和电池示范工厂和创新社区,吸引锂电池头部企业和一众车企关注落地,解决新材料电池快速导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加速走向产业化道路。
具体而言,相关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将其产品研究院落地创新社区。“目前在示范工厂内,已经有八家企业建了各自的试验生产线,进驻了100多名工程师,围绕第三代电池,进行各自定制化的成果转化和中试工作。”
黄学杰表示,今年示范工厂预估会吸引超过1000名工程师进驻,争取明年年底有3000多名左右工程师集聚松山湖。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东莞松山湖发布了《关于提升松山湖高新区科研载体综合效益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条例,要求打破科研载体发展桎梏,探索科研用地复合利用,提升科研载体综合效益,力求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而在材料实验室,这一态势更为明显。
黄学杰表示,在开放相关平台以后,实验室还布局建设了“松山湖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吸引一批电池企业落户东莞,目前已有20家理事单位落户,共同推动第三代动力电池走向全球市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