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新闻比较火:
(资料图片)
大家也比较关心,比如对经济会有什么影响?我们的银行存款还安全吗?我们买的其他产品安全吗?
今天和大家深度聊聊。
常看老南文章的应该知道,早在几年前,老南文章中就反复提醒:国内两大风险,一是房地产领域,二是地方债务。
前者21年下半年以来,已全面风险释放,而后者,还在风险释放早期。
对于地方债,最近不少文章各种否定,但实际上,很多事的背后,并没这么简单。
01
地方债其实并非新鲜事物,本轮地方债的腾飞,主要是从08年开始。
08年除了众所周知的4万亿,还有一个巨大的融资通道诞生了——信托非标。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发行债券,其实门槛不低的,受到各种限制。尤其是地方,要百强县,或者要省级发改委批准,难度非常大。
但对地方而言,4万亿的配套资金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而完全不需要上级审批,想发多少就发多少的“政信类非标”,就是这种:
也就是地方ZF控股的某公司,作为融资主体,而非地方ZF自己作为融资主体。本质就是地方国企,但被赋予了“薛定谔”的地方信用。
相信不少人之前都买过类似的产品。
差不多10多年前,老南还在券商工作,和总部债券部的投行领导,拜访各地财政。
其中一个局长对于金融杠杆的认知,当时还是很先进的。
他说,以前我们就这点财政留存,医院、学校、马路到处都要用钱,完全不够。但现在,我们只要确保这些留存,足够还利息就可以了,本金只要可以续作,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率,翻了N倍。
理解没?以前1个亿只能干1个亿的事,现在1个亿的收入够还利息就行,能干10个亿的事。
基本上从08年之后,整整10年,这个产业链,让无数的人赚的盆满钵满,不少地方也通过这个渠道,大量融资,极大的提升了当地的GDP。
所以,这类公司的收入,主要就是靠ZF补助,应收账款,基本都用在了当地财政。感受下,某县的城投数据:
这个平台,每年只有小几千的净利润,但要还2亿左右的债务本息,所以,大头是政府补助收入。
02
当然,这个提升GDP,往往是有两面性的。
一方面,的确超前完成了不少县级市的市政建设,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品质。而且这个过程也拉高了整个基建生产链的就业、收益。
但另一方面,的确有超出需要的浪费,比如当年闻名的某县水司楼:
此外,长期债滚债,财政纪律缺乏约束,也导致部分地方债务超标,只能借新还旧。
实际上,这些风险在过去几年,已经开始了。
去年老南在视频里就提到过,广发统计的地方城投非标违约数据:
从技术角度而言,这些违约,可以说和地方ZF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最早期的城投非标,是有三件套的——ZF承诺、财政承诺、人大决议。那个时候,还真是刚兑。
后来,上面严格禁止了这类行为,三件套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说到底,就是一个地方国企借钱。如果还不起,也就是地方国企破产而已。
无非之前地方还有个忌惮,就是万一违约了,其他金融机构就不和自己玩了。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下天津GDP是哪年突然断崖的,这个开端,正是从当地一笔城投非标违约开始。导致被各地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
但现在已不是当初,疫情3年的消耗,加上卖地困难,地方的财政压力前所未有,各地不断爆出违约。
就在前两天,财政部网站刊登了《财政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072号(财税金融006号)提案答复的函》,说得非常直白,各位感受下:
三是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
四是健全监督问责机制。推动出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办法,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省级政府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继续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五是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妥善处理债务和资产。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
如果你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这些,可以去翻翻《置身事内》这本书,能台面上拿出来说的,都写的很清楚了。
03
那至于地方债务问题,未来会如何?
老南在文章中反复提过自己的预判:保一批、拖一批、死一批。
对于当地的主要发债主体,且质地优秀的,公益项目为主的,自然会保。
实际上这类平台,现在的发债成本已经极低,感受下今年的发行利率,既有2%多的,也有7%多的。
至于“拖一批”,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例,就是典型。虽然本金N年后能回来,但考虑到利率上的损失,实际收益非常低了。
而最麻烦的,是“死一批”,而且这部分因为资质比较差,其实银行等专业机构,参与很有限,大量都是包装成产品,卖给了个人投资者。
不少销售宣称城投永远刚兑,这种话术在老南看来,不是傻就是坏。
如一些给投资人7%收益的金交所城投,和银行间发行就2%的城投,能是一回事?多出的5%,就是对未来违约的风险溢价。
其实,老南11年在苏北工作期间,还曾处理过90年代末,当地的地方借贷,各位感受下后续的媒体报道:
然后这事最后的处理方案是啥呢?请鉴赏:
所以,对于这类资产,并不是完全不能碰,老南也认识不少,在这方面非常专业的团队,都是在这个行业二三十年的老江湖。
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你能从中分出好坏?
结
所以,对于城投,没必要妖魔化,也没必要信仰化,背后有复杂的成因,和未来走向。
过去十几年,中国GDP由地方投资拉动,每个人都受惠于此,但早晚也要还这笔账。
即使未来风险释放,对于经济的冲击不能说没有,但很难引发系统性风险。尤其这两年资产荒,不少平台已经各种低息置换高息贷款。
而且对于绝大部分银行、基金而言,这几年已经谨慎了很多,风险也大幅下降了。
真正存在风险的,是各种结构化发行、各种资质差的、公益属性低的地方城投平台,而这些资产的主要持有者,反而是一些不明就里的个人投资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