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6月综合PMI回落了0.6个百分点到52.3%;
(相关资料图)
2、各个行业的经济景气,普遍差于疫情防控中的去年同期;
3、在手订单全面减少,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比PMI指数更差;
4、企业的从业人员指数变化趋势,也验证了自3月份以来企业经营状况的持续收缩;
5、宏观经济继续下探,何时能够触底回升?
这是上半年最后一个月的经济景气指数,经济复苏在3-5月遇阻之后,这个月能否回稳向好,能否为下半年的经济复苏起好步,蓄好力,大伙都非常关心。因此,很多人比平时更加关注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PMI指数。
不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能令大家失望了。虽然6月份的制造业PMI指数环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到49%,但非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PMI指数环比回落了1.3个百分点到53.2%。因此,综合的经济景气----综合PMI指数从5月份的52.9%回落了0.6个百分点到52.3%,创下了年内最低,比1-3月份分别回落了0.6、4.1、4.7个百分点。
从国家统计局的通报文字看,唯一的安慰是制造业。国家统计局的原话说:“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但国家统计局有意忽略了四点:
第一、各个行业的经济景气,普遍差于疫情防控中的去年同期。
与尚处于疫情防控期间的2022年6月份对比,今年6月份的制造业PMI居然还下降了1.2个百分点。去年6月制造业PMI为50.2%。
当然,不仅制造业不如疫情中的同期,非制造业也如此。去年6月非制造业PMI为54.7%,今年6月为53.2%,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一季度服务业复苏似乎较快,当时我指出这是疫情防控期间很多消费场景比如旅游、影院等关闭,放开后的补偿性消费。这几个月服务业的PMI大幅度回落,验证了我的判断。6月份服务业PMI为52.8%,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了1个百分点。
这几年一直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建筑业PMI,更是创下最近3年的历史低位。6月份建筑业的PMI指数为55.7%,比同期低0.9个百分点,比上月低2.5个百分点。看来,最近建筑业的情况、以及建筑业代表的背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也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4月份以后,全国250家水泥生产企业的水泥出库量就同比下降,5月份开始跌幅加剧。数据显示:6月1日-6月13日,全国水泥出库量781万吨,环比下降10.1%,年同比下降40.5%。
以天津市场为例,截至6月18日,天津P.O42.5散装水泥市场均价为382.86元/吨,同比下降22.3%,年初至今,天津水泥价格累计跌幅为60-80元/吨。
从全国来看,重点工程阶段性竣工,新项目尚未开工;房地产项目资金回款不及预期,施工进度较慢;在收入不及预期等多重影响下,民用需求也持续下滑。
水泥的出库量与价格大幅度下跌,充分展示了建筑需求大幅减少但建材供应严重过剩的基本面。
第二、在手订单全面减少,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比PMI指数更差。
我们分析、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最核心的数据是什么?不是制造业的PMI或者服务业PMI,而是制造业、非制造业的在手订单指数。因为PMI指数可能受到进货、价格等波动因素的影响而失真。
PMI中的新订单指数也不一定是客观真实,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连续几个月新订单指数与在手订单指数背离的情况。而下了订单但定金迟迟难以到位,或者取消订单的情况在最近两年比较常见,也是新订单与在手订单背离的主要原因。
6月份,制造业的新订单指数从上个月的48.3%回升到48.6%,回升了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9.5%,与上月持平。看上去,整个企业的订单稳中有升,应该不错。
但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出口订单全面回落。6月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为46.4%,环比回落0.8个百分点,这是自3月份开始的持续第4个月回落,累计比2月份回落了6个百分点,这个决定了商品出口的大体趋势。非制造业新出口订单为60.3%,比上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这也是自3月份开始的持续第4个月回落,累计比2月份回落了4.6个百分点,这个决定了服务出口的大体趋势。
与此同时,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指标----在手订单则全线下滑。
6月份制造业在手订单与新订单回升0.3个百分点反向而行,从5月份的46.8%下滑到45.2%,下滑了1.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在手订单从上个月的49.5%下滑到49%,下滑了0.5个百分点。
大家仔细观察1-6月份新订单、新出口订单与在手订单,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总是明显高于在手订单指数。如果一个月出现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新订单还未进入生产环节,如果每个月都如此,那一定是新订单、新出口订单中,出现了较大比重的无效订单。
2023年上半年和6月份,制造业在手订单指数平均比新订单指数低3.9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在手订单指数平均比新订单指数低3.9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
因此,观察在手订单指数的变化,最能接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从在手订单指数看,制造业的经济景气并未好转,与建筑业、服务业一样,都在继续恶化、探底。
第三、企业的从业人员指数变化趋势,也验证了自3月份以来企业经营状况的持续收缩。
失业率这个综合指标,表面上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指标,实际上是整个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表达。一般而言,利用观察宏观经济供求状况的CPI、PPI和衡量企业经营情况的失业率,基本上就可以描绘宏观经济变化趋势了。
不过,我们的失业率指标显然是失真的。3月份开始,投资回落、生产回落、需求回落、信贷指标也回落,反映在企业上,一定是经营景气回落,企业用人减少,劳动岗位收缩,失业率增加。
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失业率,从2月份的5.6%,居然回落到3月份的5.3%、4月份和5月份的5.2%。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经济景气指数中的从业人员指数,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劳动市场的基本变化趋势。随着在手订单的减少,企业的从业人员指数也逐月回落。
6月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比年内企业经营景气最好的2月份,回落了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也回落了0.5个百分点。
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6月份为46.8%,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比年内企业经营景气最好的2月份,回落了3.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也回落了0.1个百分点。由此看,非制造业从业人员萎缩的速度,比制造业更快。
7-8月份,历来是企业的经营淡季。全国2.9亿左右的学生放假了,除了客运、教培迎来需求高峰之外,其他所有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的行业,都进入年内需求淡季。从这个季节规律来看,7-8月份的就业岗位还将继续萎缩,失业率实际上应该会继续上升。
第四、宏观经济继续下探,何时能够触底回升?
在经历了一年半的持续、多次降准降息、货币宽松政策刺激之后,我们的消费依然持续低迷,无法跟随供给的增长,我们应该正视,降息已难以刺激信贷需求,投资更难以推动增长。
我多次指出,我们目前消费低迷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中,劳动力所得占比持续减少,政府所得占比持续扩大。而形成这种障碍消费分配制度的,是长期依赖投资推动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落后、供应短缺的初期,对于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平衡非常有效。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宏观供求基本平衡后,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继续超前投资,则会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消费低迷、供给浪费,进而投资本身也将难以维持。
最近20年来,我们的债务在继续膨胀,但投资增速在持续回落。2002-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22.4%;2012-2016,回落到13.1%;2017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6.4%持续滑落到疫情前2019年的5.4%。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下降,意味着多年来货币宽松、推高债务、超前投资的模式,已经走到债务成本不堪重负、债务风险濒临破裂的地步。
2019-2023年5月,我们新增加了110.11万亿社会融资总额(债务),占到361万亿债务存量的三分之一,但2020-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只有2.9%、4.9%和5.1%。2023年1-5月同比减少了8.3%。
社会融资持续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甚至下降,原因在于投资主体----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太高,还本付息压力极大,新增社会融资中,三分之一用于借新还旧和支付利息了。
2023年5月,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1万亿,减去78万亿的住户贷款,政府与企业社会融资存量达到284万亿。按照人行披露的4.3%的存量利率计算,1-5月份需要支付利息5.09万亿,占到1-5月份政府与企业社会融资增量的34.8%。
长期推升债务,超前投资,不仅催生了巨大的债务风险,还压抑了国内的有效需求,加剧了供求矛盾,威胁到经济安全。
从2002年到2022年,我们的固定资本形成额在GDP中的占比,从35.2%增加到了42%,居民消费占比从45.1%下降到37.2%。
因此,继续降低贷款利率,继续货币宽松,继续扩大投资,除了短期提振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之外,对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与供给的平衡,改善市场主体的债务负担,化解较高的债务风险,几无作用。因为,货币政策无法替代分配制度,更无法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放下货币政策与投资措施,直面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所得,一心一意地培养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提高内需来推动经济发展,是宏观经济止跌回升的必由之路。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