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包袱”、摘掉“帽子”,多家上市公司近期挥别“ST”头衔,轻装上阵。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10月以来,已有3家公司成功“摘帽”(即撤销ST或*ST),并获得二级市场一片“涨”声。
记者注意到,进入第四季度,多家ST公司频发利好,或者主营业务经营向好,或者在非标、资金占用、重整计划事项上实现重大进展。更有公司主动披露新动向、新规划,为明年发展做铺垫。
(资料图)
在业内人士看来,临近岁末,ST公司大多放手一搏,为“脱星摘帽”做最后的冲刺。目前来看,一些公司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只要在第四季度保持住主营业务稳定,来年有望顺利“摘帽”。
22家公司提前“达标”
“‘摘帽’的核心是公司主业向好、内控完善,能够持续稳健经营。”有投行人士告诉记者,这正是ST公司努力的方向。
数据显示,约有35家ST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且期末净资产为正值。其中,22家ST公司的前三季度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为准)为正值。这意味着,这些公司仅用了三个季度,就达到“摘帽”相关财务要求。
例如,*ST皇台由于2021年年报出现“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且净利润为负值”的情形,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ST皇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财务指标明显改善。
今年前三季度,*ST皇台实现营收1.04亿元,同比增长183.98%。实现归母净利润367.79万元,同比增长122.3%。对于业绩的增长,公司表示,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省内外客户和开拓经销渠道,签署经销商销售合同较多,并定期跟进销售进度,销售额得到稳步提升。
再看ST林重,因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叠加会计师事务所向公司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实施“ST”。
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公司解释称,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订单量增加;同时,公司流动资金得到缓解,产能得到释放,促使产量增加,营业收入增加。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净利进一步好转,同比增幅均超过100%。
此外,ST中捷、ST红太阳、ST远程等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均超过1亿元,且归母净利润扣非前后孰低者均为正值。
提前整改筹谋“摘帽”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下半年以来,已有36家ST公司发布了争取撤销其他风险警示(ST)所采取的措施及工作进展情况的公告。
记者梳理发现,其中一些ST公司已经在内控瑕疵的解决上取得重大进展,一旦这些进展获得会计师事务所和交易所的认可,其有望在年报披露后实现“摘帽”。
4月30日,ST热电公告称,因公司内控存在问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否定意见的《2021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8.1条第(三)项的规定,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此后,ST热电在确认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事项后,组织开展了内部整改。公司10月21日公告称,经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后,公司近期的资金收支预算、大额资金支出审批、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汇总表的编制及关联交易情况,均符合相关规定,相关内部控制得到了有效执行。
这意味着,如果上述情况属实,ST热电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的因素已经消除。按照相关规定,如果公司明年发布2022年年报时,能够获得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那么有望实现“摘帽”。
从进展公告可看出,ST榕泰一次性解决了多重风险因素。如果随后能与全部债权人达成和解,涉案资产全部解除冻结的话,公司“摘帽”之路或将更加顺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