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急剧缩量,两市全天平均成交量也就五六千亿,这样的成交量决定了市场很难有什么样的行情,而且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近期才存在,过去几年已经越来越严峻了,也是每一个投资人在后续的投资生涯中,都必须考虑的因素。
这个问题就是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越发严峻的流动性问题
(相关资料图)
除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更主要的是具体公司的流动性。
先考考你:知道现在A股有多少个上市公司吗?
不怎么关注IPO情况的朋友,可能印象中还停留在几年前的3000多个公司,而答案却是已经超过了5000个了!
也许有些朋友对这个数据没有什么感觉,做一下对比感受就会强烈的多。
美国资本市场比中国资本市场先发展了近200年,现在美股全部上市公司也就不到8000个。
这个数据粗看非常不合理,毕竟美股也是注册制,美国又是超级大国,商业超级发达,上市公司不可能那么少,原因就是美股的IPO数量没有那么凶猛,而且人家退市很多,就比如前几年美股大牛市,平均一年也就发了100多只左右的新股,但平均退市数量却超过200只,不断的优胜劣汰。
对了,一直被中国人嘲讽的印度,虽然很多方面相比中国确实差太多了,但在股市方面,中国人真的没有笑阿三的底气,相反,论走势,A股只有被人家按在较低摩擦的份。
印度股市过去近20年涨了近20倍,它也是注册制,平均每年发行300只股票,退市200只,也能很明显的达到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相反,在A股,过去十年,尤其是2015年股灾后,开始推注册制,市场就迅速的大扩容,之前所谓的 IPO堰塞湖,在这几年时间迅速得到解决。
注册制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但市场的管理,尤其是退市制度,必须足够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市场自身的优胜劣汰的作用,让市场自发形成良好的生态,越来越多优秀的公司留存下来,这些公司也从资本市场受益,企业越做越大,反过来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形成三赢局面。
但实际上,国内的整体监管和退市制度一直没有做的足够好,监管这几年已经快速赶上了,但退市制度依然比较迟滞,就比如去年上市了483个公司,但却只退市了23个,占比4.76% 。
像个貔貅一样,只吃不拉,决定了A股慢慢沦为港股一样的市场:很多公司的成交量巅峰就是它上市的那一天,当然了,股价也是,后面就慢慢的沦为无人问津的仙股。
流动性紧张的根本原因
A股港股化已经是非常明显的大趋势了,这是每一个还要继续参与这个市场的投资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毕竟我们只是参与者,不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只能去适应它的规则,除非离开这个市场。
如果还是在这个市场里,就必须考虑流动性的问题:从今往后,无论做指数还是做具体个股,在买卖决策中,流动性都必须纳入考虑的因素,而且资金量越大的,这个问题就必须越重视。
也许到了这里,很多朋友还是没有感觉,给大家列举一个过去这段时间一些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就有感觉了。
框框里是2022年12月23日成交量倒数的十几个公司的成交金额,成交金额都在500万以内,也就意味着,不用什么大游资,机构,一些资金量大一点的散户都可以操控这些公司的走势。
如果看北交所的公司就更夸张了,甚至很多每天成交额就几万块钱的,这都不用啥游资大户了,只要能开通北交所的投资者,就可以操纵绝大多数北交所里的公司了。
关键是,除非这些流动性很糟糕的公司,后面真的业务可以做起来,不然他们的流动性只会越来越糟糕,逐步的沦为无人问津的“仙股”,仅剩壳的价值。
关键以前壳很值钱,现在全面注册制推进,壳也不再值什么钱了,说白了,对于很多此类公司,证券市场就是给了大股东一次性集中套现走人的机会而已。
未来流动性将来越紧张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流动性越发紧张的局面,至少中短期是很难看到大幅度改善的迹象的。全面注册制之下,中国资本市场继续大扩容毋庸置疑,但增量资金,中国居民资产由房地产向证券市场转移的进度一直不及预期,增量资金的流入速度低于全面扩容的速度,很多公司流动性越来越紧张就无可避免。
对于资金体量稍微大一些的朋友,后面做投资,可以必须局限在一些特别的指数领域了,比如只能买上证50、沪深300、创业板50,科创50之类的核心指数里面的品种,流动性才能有充分保障。当然啦,对资金量比较小的朋友这个问题暂时不大。
除了流动性问题,其实过去几年,中国资本市场一直就处于大爆发和剧烈变动的过程,只是很多人由于身处其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从全面注册制的实质性推进,到科创板,再到北交所等等。
中国资本市场正大快赶上,谋求快速的拉小与成熟资本市场的差距,只是由于中间牵涉的利益太庞杂,中短期难免有一些混乱。
乱世也许会出英雄,但绝大多数人注定成不了英雄,反而容易成为炮灰,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乱世里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