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
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从正式开市到现在,截至今年2月10日,北交所已经拥有16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2406.38亿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交所总市值突破2400亿,但与科创板和创业板市场相比,北交所的市值规模还是存在不少的差距。
截至2月10日,从上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科创板总市值为6.56万亿,流通市值约为3.23万亿。从深交所的公开数据显示,创业板总市值为12.63万亿,流通市值为8.99万亿。由此可见,与科创板和创业板市场相比,北交所总市值规模还不到它们的十分之一。
虽然北交所市场的市值规模远低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市场,但从估值数据上,却具有较大的优势。
以科创板为例,2月10日的平均市盈率为49.28倍。再以创业板为例,2月10日的平均市盈率为41.73倍。与之相比,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约为20倍。
北交所的估值明显低于科创板与创业板,其实并不合理。
从市场定位分析,北交所的设立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且从已上市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情况来看,不少行业的盈利增速能力并不弱。另外,从近期发行的北交所新股来看,部分北交所上市公司主动调低了发行底价,估值也不断下移,促使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进一步下降。
与科创板、创业板市场相比,北交所专注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科创板和创业板,则更注重硬科技的企业,而且属于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创业企业。虽然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确定性更强、稳定性更高,但从发展潜力来看,北交所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市场愿意给予科创板、创业板市场40倍以上的估值,却给北交所给予20倍的估值水平,归根到底,还是来自流动性的问题。
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例如,在港股市场,我们会发现一批低估值的僵尸股,也有部分属于“老千股”,但在这些低估值股票的背后,其实是严重缺乏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都聚集在头部上市公司之中。
因此,从提升市场估值的角度出发,解决北交所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也相当于提升北交所市场的估值水平了。
从2021年11月15日开市,北交所市场只不过开市了一年三个月的时间。对一个新设立的市场而言,一年三个月时间上市公司已经扩容至169家,总市值扩容至2406亿,这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据了。
与市场扩容相比,盘活北交所的投资功能更为重要。否则,市场容量更多了,却缺乏资金的关照,只会导致北交所市场出现港股化的发展趋势。
从盘活市场流动性的举措上,北交所先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准入门槛,而且新三板创新层的资金门槛也随之下降。就目前来说,北交所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已经与科创板非常相近了。
随后,北证50成份指数上线,进一步聚焦了北交所的头部上市公司,降低了投资者盲目投资的踩雷风险。不过,从北证50的日均成交量来看,却远不及科创板、创业板市场的活跃度,这也是造成北交所市场,尤其是北交所头部上市公司长期估值低迷的原因之一。
更具代表性的举措,莫过于北交所两融业务的启动,首批纳入两融业务的北交所上市公司为56家,约占北交所169家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
两融业务的推出,对北交所市场具有一定的提振影响。当年A股市场上演杠杆牛市行情,背后离不开两融业务与场外杠杆的推动,如今A股市场已基本上完成了“去杠杆化”的过程,但A股市场的两融业务规模依然保持在1.5万亿以上的规模水平,活跃的场内杠杆资金对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价格发现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同样道理,两融业务在北交所启动,可以起到价格发现的效果。不过,现在北交所市场需要有一个行情启动的催化剂,在缺乏赚钱效应的背景下,场内融资资金不会轻易大举进场,只有营造出良好的赚钱效应,两融业务才会起到更好的助涨效应。
投资门槛下降、北证50成份指数推出、两融业务的重启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对北交所市场来说,可以起到盘活流动性、提升市场投资活力的效果。与科创板、创业板40倍以上的估值相比,北交所估值可提升的空间比较大,但目前市场依然没有摆脱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失调的问题。
影响北交所估值定价的原因比较复杂,并非仅仅依靠盘活流动性就可以解决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均衡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融资功能固然重要,但提升投资功能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