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3月27日电(闫淑鑫)“小酒馆第一股”陷入巨亏。近日,海伦司发布2022年年报,收入同比下滑15.1%,由2021年的18.4亿元降至15.6亿元;年内亏损金额高达16亿元,约是2021年7倍,经调整后仍亏损2.4亿元,由盈转亏。
中新经纬从海伦司27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获悉,该公司门店调整仍在继续,今年上半年,或还有几十家酒馆将完成闭店流程。同时,海伦司还将进一步布局下沉市场,通过加盟模式等进入到三线及以下城市。年报显示,海伦司去年新开179家酒馆,关闭194家酒馆。
(资料图)
新开179家关闭194家,门店调整仍在继续
年报显示,2022年,海伦司单个酒馆的日均销售额从2021年的9200元降到7000元,降幅达23.9%。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降幅最大,单个酒馆的日均销售额从1.09万元降到7600元;二线城市单个酒馆的日均销售额从8700元降到6600元;三线及以下城市单个酒馆的日均销售额从9400元降到7300元。
来源:海伦司年报截图
2022年,海伦司同店销售额更是同比下降34.2%,由2021年的12.8亿元降至8.4亿元。海伦司称,2022年,公司同店表现下降主要系国内多地疫情持续反复,导致门店客流下降明显所致。
海伦司在年报中提到,2022年,为应对疫情反复带来的挑战、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公司决定调整发展战略,通过关停部分门店及在2022年第四季度暂停营运部分门店来减少现金开支。
年报显示,2022年,海伦司新开179家酒馆,关闭194家酒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酒馆数量为767家,较上年同期减少15家。
“随着我们2022年年中开始向特许经营去转型,我们放弃掉一些我们觉得可能短期之内是扶持不上来的一些门店,然后做一些闭店,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我们选址的精准性、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去开新的酒馆等上面。”海伦司CFO余臻在业绩发布会上如是说。
同时,余臻透露,今年上半年,海伦司或还有几十家酒馆将完成闭店流程。
尝到加盟甜头?要把更多店开到下沉市场
海伦司在年报中提到,2022年,为应对疫情影响,公司进行战略调整,集中力量并通过特许经营的合作模式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共同发展受影响更小的潜力市场。
海伦司所谓的“受影响更小的潜力市场”,则是指三线及以下城市。中新经纬梳理发现,截至2022年年底,海伦司一、二线城市酒馆数量同比均出现下滑,其中一线城市减少2家,二线城市减少61家;唯独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酒馆数量逆势增长,由上年同期的266家增至314家。
海伦司总经理雷星在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公司去年着力布局下沉市场,特别是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县域市场。雷星称,海伦司的布局虽然在下沉,但是公司其实是通过“海伦司·越”大排档的模式,对海伦司进行整体的升级,包括门店选址、环境打造、产品等方面。“希望能在下沉市场实现真正的消费升级,让顾客花同样甚至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体验。”
开放加盟,即特许经营,是目前海伦司布局下沉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据公开报道,2022年5月,海伦司在四线城市湖北利川开了“海伦司·越”首店,推出“大排档+小酒馆”组合。“海伦司·越”门店采用加盟模式,引入当地合作商,实现资源相互协同。同时,“海伦司·越”门店延长了营业时间,以在覆盖更多人群的基础上增加销售额。不过,海伦司并未在年报中提及“海伦司·越”的收入情况。
“可以看到我们在2022年下半年新开的酒馆,它的日销其实是明显优于我们2022年上半年,甚至是2021年当年新开酒馆的表现。这个结果,一方面证明了在布局下沉市场以及往更广的市场去开店时,这种模式(特许经营)其实是更适合的;另一方面经过反思,我们门店选址的精准度提高了很多,也证明了我们的空间还是很广的。”余臻表示。
年报显示,海伦司2022年下半年新开酒馆的日均销售额达7800元,较2022年上半年新开酒馆的日均销售额5800元增长34.5%,也较2021年新开酒馆的日均销售额7300元增长6.8%。
在年报中,海伦司也提到,“通过特许合作模式,我们得以增强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尤其是,该模式有助于我们进入广阔的中国下沉市场,此乃促进我们长期业务发展的重要步骤。”
不过,目前,海伦司特许合作收入占比仍较低,2022年收入1132万元,占总收入的0.7%。
来源:海伦司年报截图
至于今年的开店计划,余臻透露,海伦司计划新开200家左右门店,目前在讨论中的约160家,布局上“两手抓”,50%进新的城市,50%开在现有市场上。其中,一线可能会开十几家,二线城市大概是15-20%左右的比例,剩下主要是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当然这些门店能不能在年内开出来,主要看我们的建店节奏。我们扩店目前其实更多是希望在选址、成本控制上更优化一些,空间不是问题,我们觉得还是非常广的,节奏上我们自己会主动稍微控制一下。”余臻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19日,海伦司酒馆数量为749家,其中特许合作酒馆126家。(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闫淑鑫:yanshuxi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