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伯,市农业局长,在位时一呼百应,退休时凑不够10人抬棺
(资料图)
我大伯,市农业局局长,在位时父亲去世,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花圈放了几条街;当他退休后,母亲去世时,去参加葬礼的人,寥寥无几,以至于连10个抬棺的人,都凑不够。
大伯经常感叹世态炎凉,认为别人是嫉妒他,可是他不知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村里红白喜事从不参加,这下报应来了吧?
大伯,是村里唯一一个从政,而且在市政府任职的人。可是,村里人非但不引以为傲,反而对他嗤之以鼻,背地里骂他没有人情味。
但是人死为大,难道村里人真的那么薄情寡义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村里人沾不到他半点光。大伯是恢复高考后,由时任村支书的爷爷推荐去读了高中,并上了大学。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也是东拼西凑,村里人也是能帮则帮,有给钱的,有给粮食的,还有给衣物的。
大伯说:等我毕业工作了,我一定不会忘记大家!
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政府,刚开始是一个宣传员,后来因为有农村生活和劳动的经验,被调到农业部门,靠着兢兢业业的工作,分别人县农业局局长,副县长,最后调到市农业局,副局长,局长。
在大家看来,家族出了个这么大的官,我们都应该跟着沾了不少光。
但在我记忆中,父亲跟大伯之间,属于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
大伯还在县里任职的时候,父亲没有工作,就想着托大伯看能不能在县里的厂子里给找个活干。
当时,大伯的一番话,差点没把我爸气吐血。
“你就老老实实在家种地,本本分分当个农民就行了,工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
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父亲跟大伯的交往。
所以父亲经常对我说:做人要有骨气,就算讨饭,也要绕着他家走。
当然,对于老一辈的恩怨,我倒是不太在乎,反正我也不用求他帮忙,也没有利益关系。
你以为他是大公无私,才不给我爸帮忙吗?
恰恰不是,在他工作期间,凡是同事,领导,或者有利益关系的人,他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友好,爱帮忙。
据说他的直接领导的一个远房亲戚,算是个智力有缺陷的人,他都给帮忙联系单位。
如果说他单单只是不想给我们家帮忙,看不起我们家,那无话可说。
但是村里凡是有求于他,想找他帮忙的,都会碰一鼻子灰。
有的被婉拒,有的被当面拒绝,有的连门都没进去。
一个村里的老党员,因为生了重病,去县医院治疗,想让大伯给医院大夫打个招呼。大伯说让等着。
这一等,人都去世了,也没有等来大伯的回话!
以至于很多人见了我们的面,都讽刺地说道:你们家可真是出了个“大清官”啊。
再后来,村里也就慢慢淡忘了,他还是个官。
他坚持他的原则是没错,但是他忘了自己首先是个人。就拿到现在来说,一些不违背原则和政策的事情,大家也都不可避讳地在做。
村里的红白喜事他从不参加这么多年,我在村里参加红白喜事,从来没有见过他的身影。
在农村,大家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之一,其实就是红白喜事,村民之间的恩怨,可能就在一场红白喜事中化解。
农村有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的说法。所以,村里有大小事情,大家都会互相邀请,不管你有钱没钱,平头百姓还是政府高官,到了村里,就是村里的一份子;大伯作为村里的一份子,当然也在邀请之列。
当然,村里人请客,有的通过电话,但大多数都是让我大爷(大伯的父母)捎口信。
这么多年,无论是提前规划的红事,还是无法预知的白事,无论是上班期间,还是休假,无论大伯在单位,还是回老家,都看不见他参加红白喜事的身影。
当然,虽然人不到,但是他都会让家里人随礼金。
久而久之,大家有事情也就不邀请他了。不过,村里人办事情,家里人还是会给他通知的。
二姑父(大伯的亲妹妹)的父亲去世了,葬礼当天,大伯恰好休假回老家,二姑父知道了。马上打发儿子去邀请。
但是大伯说:人都死了,你们安葬就完了,我去有什么用?
说着从钱包里拿出1000块钱,说“给,这是我的礼金,你带回去”
堂弟气得直接将钱扔在地上,扭头就走。
二姑父说:你家里别有啥事,有事了大家都只随礼,不去帮忙,看你咋办?
于是,村里人对大伯有了另外一番议论。
有人说大伯看不起农村人,
有人说大伯害怕跟大家走得太近,而给他添麻烦,
有的人说大伯假清高,
总之,对于大伯这个人,非议颇多。
报应应验了!大伯还在市政府农业局任职的时候,恰好大爷爷去世了。
大爷爷的丧事自然由大伯来操办,那叫一个风光啊!
用村里老百姓的话来说:皇帝驾崩也不过如此。
那是在2001年。
前来参加葬礼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村里人哪见过这阵势。
汽车从大伯家一直排到村外,越野吉普,小轿车,公务用车,摩托车,村里人真是过足了眼影。
参加葬礼送的花圈,直接堆成了山;香蜡纸炮以及其他礼物,自己屋里放不下,还借用了邻居的几间房子用来存放。
当然,村里人知道,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几乎都是城里人。
那时候,村里人对于大伯的这些,都不太计较,所以葬礼的前前后后,村里人非常卖力。
包括下葬抬棺的时候,大家都格外卖力,抬得也很顺利。
葬礼结束了,但是他并不认为村里人的帮忙对于葬礼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反而认为是自己的朋友同事给他捧了场。
他甚至认为,村里人之所以给他帮忙,是因为他的身份,或者是因为平常给村里人随礼,数目几乎都是最大的。
而大婆婆去世,彻底给了大伯一个响亮的耳光!
到退休了,退休后一直在市里居住,直到大婆婆病重才回老家。
不久后,大婆婆去世,按照惯例,还是由大伯操办丧事。
一般来说,人在去世后的第一时间,主家都会放一挂鞭炮,主要就是报丧。
村里人听见了,就会自发前往帮忙,包括布置灵堂,给遗体净身,穿衣服等等。
大伯将鞭炮放完,除了他的一个妹妹和弟弟一家赶去之外,村里人都在路口观望,没有人愿意去帮忙。
其实,村里人的心思无非就是:这下看你还清不清高,离开大家的帮忙,你一个人把棺材背到墓地里去?
按照农村的风俗,人死后第三天安葬,第二天准备宴席,这都是村里邻居互相帮忙。
但是,这次前来参加葬礼的,不是未成年的孩子,就是老头老太太。
准备宴席,包括挖墓地,抬棺材之类的事情,都需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而现在,能抬棺的年轻人就三五个,这肯定不行。
村里人团结一气,其实就是想让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局长难堪。
见此情景,大伯确实有些急了,但是又不愿意放下架子去求人。要知道,真遇到这种情况,主人不上门去请,村里人肯定不会到的。
大不了我去请几个人来抬棺材!
“胡说,你这么搞,我们以后怎么在村里抬得起头?”
看这阵势不对,还是二姑夫见多识广,他让大伯跟他一起,再次挨家挨户上门磕头请客,说了不少好话。
总算勉勉强强将这场葬礼办完了。
事后,大伯跟村里人亲近了不少,不管谁家有大小事情,不管有没有请到他,他都会前去帮忙。
所以,对于“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不来”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经常听见有人说,农村的繁文缛节多,村里有啥事情,也不想去参加,自己以后有事,大不了花钱请人帮忙。其实,这类人,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对于人情世故一无所知。
2、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依靠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将我们绑在一起,有亲戚关系,有宗族关系,有同学朋友关系。看似你离开了农村,但是你永远摆脱不了这个圈子。到了那个年纪,你就懂了。
3、有人认为,帮不帮都无所谓,只要礼金到位就行了。这是大错特错的。事实上,礼金就是情感关系的纽带,很多人错把礼金当成利益交换的条件了。
4、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一生中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样的场合,正是大家交流沟通的平台,也是情感维系的平台。倘若大家都脱离这个平台,情感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也就仅剩利益交换,那就非常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