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能颠覆中国稀土的地位吗?
(资料图)
我想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2012年,中日稀土企业在北京开了一个特殊的协商会议,日本要求中国向他们提供大量的稀土资源,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向中国转让开发技术。
当时,中国正在调整稀土的出口份额,日本制造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他们求到我们家门口了。
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日本企业已经用了很多盘外招。
比如他们宣称研发出了可以回收稀土的技术、还有可以不用稀土的马达、以及可以少用稀土的钕磁铁等等。
2011年时,他们还高调宣布在日本南鸟深海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稀土矿,可以保证日本用上百年。
当然结果可能和他们想的不太一样,不仅中国不吃这套,就连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说他们是病急乱投医。
英国路透社甚至直接出一篇文章,说日本开采海底稀土是白日做梦,把日本这老脸打的啪啪响。
但是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11年过去,日本真的开始在深海挖稀土了。
2021年,日本研发出一艘探测船,利用扬泥管,成功将海底2400米左右的深海稀土泥给吸了上来。
于是他们自信心爆棚了,2022年12月,日本国会在特别会议上,特别拨款60亿日元为探测船开发一个动力更强,长度更长的挖泥管系统,准备向5000米的深海冲刺。
他们非常明确提出未来的稀土目标,就是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实现自给自足。
而此时,他们也确实有底气,因为日本深海中被勘探出来的稀土含量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都是重稀土,价值含量非常大。
这一下就把网络炸开了。
有人说日本这是要颠覆稀土格局,中国一定要重视,有人说日本这是痴人说梦,有那技术,11年前就开采了。
当然大部分人都在嘲笑日本。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11年就发现稀土了,为啥现在才正式开采?它真的能颠覆中国稀土地位吗?
答案可能有点复杂,我认为,不管日本海底稀土能否颠覆格局,看的不是他们的开采能力,而是我们自己对稀土的掌控。
为哈这么说?
首先日本深海稀土的价值确实挺高的。
2011年时,东京大学加藤泰浩教授等人,就对采集到的海底样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和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太平洋深海中存在大量的富稀土沉积,这些沉积的中重稀土元素含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了中国华南离子吸附型中-重稀土矿床中元素含量的2倍。
2013年,经过进一步的勘探和研究,日本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在距离东京约1900公里的南鸟礁附近太平洋海域,约5000m深的大洋底部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中-重稀土深海泥。
其中,镝 (Dy)、铽(Tb)和铕(Eu)含量分别是我国华南离子吸 附型稀土矿床的20倍、16倍和35倍。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因为按照日本公布的数据,这的确将会颠覆整个世界的稀土资源格局。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还是全球唯一能够出产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尤其是重稀土更是我们的战略物资。
稀土有轻重之分,轻稀土又叫“假稀土”,这是因为它存量比较大,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有,而重稀土的资源就比较稀少了,一般用在航天、军事、精密仪器、新材料合成等高端领域。
所以重稀土可替代性小,价格也比较昂贵。
目前,全球每年70%以上的重稀土金属,都产自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日本在南鸟礁附近海域发现的稀土泥,正好是以重稀土元素为主,而且含量还是我国华南地区稀土矿床的几十倍。
如果这些稀土资源能够被开采出来,日本甚至有可能取代我们,成为世界重稀土第一大国。
有了这个发现,当然吧日本高兴坏了。
于是他们花了数年时间进行勘探。
到了2018年,日本在南鸟礁周边海域中发现稀土氧化物资源量,已经超过1600万吨,可供全球使用数百年,其中海岛南部有一块 “高品位分布区”,它的稀土含量和质量最高,数量有120万吨之多。
有了这么多稀土资源,日本上下都很振奋,他们的政府也一直在大力布局海洋采矿。
2013年4月,日本内阁会议修订了《海洋基本计划》,将稀土纳入未来的战略资源,明确提岀“要加强对含稀土的深海沉积 物进行基础科学勘查和研究,探讨其作为未来稀土资源的潜力”。
2013年1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了《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计划》,对稀土提出了更详细的部署,大概就是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深海稀土沉积物进行详细的探查和评估。
而且日本定下了开采的战略:先由日本政府研发技术和尝试开采,等条件成熟就由日本企业接手实现商业化。
同年,日本向深海资源投入了78亿日元,用于各种勘探和技术开发。
2014年,日本成立“稀土泥开发推进财团”,由日本最著名的东京大学与三井海洋开发等企业组成,目标就是开发5000米深的稀土生产计划。
至此日本已经集齐了政府、学校、企业的产学研稀土团队,这种团队一般是对高科技进行长期攻坚才会成立。
从这也可以看出日本的决心。
在这之后的几年,日本政策一直在推动这件事,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现象。
2021年,日本开发的“地球”号科研船,成功实现了2000米深的开采任务,每天可以吸出了大约70吨的泥浆。
12月,日本正式开放稀土开采权,并且制定了一个非常优惠的政策,获得开采权的企业,日本政府可以提供高达75%资金。
也就是说如果哪家企业有技术,就可以仅用四分之一的资金,撬动整个稀土采矿区,这无疑是非常有诱惑性的。
2022年12月,日本决定在2024年进行试开采,在他们的规划中,先是用5年时间,探索出一条有效开采和生产稀土的办法后,然后在2027年就正式引入民间的资本进行开采。
所以你回头去看日本深海稀土,就会明白日本有政策、有决心、有长期的规划和战略、甚至有法律的支持,然后还在一步步的推进。
在稀土这件事上,他们是认真地,未来能否真正的开采就等待技术突破。
然而正是这个技术掐住了日本整整11年。
其实日本在1967年才研发出全世界第一种可行的海底采矿技术——连续链斗式采矿法。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由采矿船、拖缆、铲斗组成。
其中铲斗是固定在拖缆上,工作时,拖缆会移动,然后带动着铲斗在海底进行铲取,再把矿产资源带上来。
简单来说,就是好多台流水线式作业的挖掘机。
因为挖斗是用缆绳拖拽的,做得太大的话,缆绳承受的重量太重,就容易断裂。
同时,用缆绳拖拽的挖斗,在海底是无法控制的,能挖到什么完全听天由命,这一方法比较粗糙,所以是效率很低,而且污染严重。
1972年时,由日本、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采矿队,在夏威夷附近水深近5000m的海域,进行了连续链斗式采矿法的实验,最终团队每天可以实现100吨的采矿效率,宣告试验成功。
由于当时的矿石价值不高,这一技术直到目前,都未能实现商业化。
但是如果换成稀土,而且不考虑环境,强行开采海里的稀土,也并不是不行,但是那样的代价太大了。
接着,法国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穿梭潜水器采矿法。
这一方法,就是从采矿船上,放下一艘无人遥控的潜水器,到达目标区域之后,把内部的压舱物换成矿石,然后再上浮。
由于可以远程操控潜水器,对矿石进行初步的筛选,效率更高,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但是,能够进入几千米水深的深潜器,造价可一点都不便宜。
而且受限于海底的高压,深潜器注定不能做得太大,这样一来,每次能够开采的矿石就非常有限了,大概只有100千克左右,效率同样很慢。
但是穿梭潜水器可以与铲斗进行配合,两者的效率就高了。
当然,目前海洋采矿中效率最高还是另外一种方法:流体提升采矿法。
简单来说,就是将采矿机扔到海底,采矿机和海面上的采矿船之间,用管道连接起来,矿石通过水力压泵,从管道中运到海面上。
但是,这种方法同样有着严重的缺陷,将矿石泥土从几千米深的海底抽到到海面上,这不比将水抽到喜马拉雅山上简单多少。
所以,这一采矿系统的能耗非常得高,即便是以上个世纪几美元/桶的低 ,每次采矿时,烧的油都比采到的矿石更贵,更不用说在如今这个能源紧缺的时代了。
所以,现有的海底采矿技术,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实验阶段,日本想要开采海底的稀土资源,如何降低高昂的成本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如果你单单从技术这方面来看,日本再过个十年可能还不一定能开采好稀土,开采了成本也不会低。
所以不怎么用担心。
当然这是大部分人的观点,而我可能想的 会更多一点,反而认为未来的技术并不是问题。
因为人类在陆地的资源已经开发了数百年,很多地方的资源已经用完了,有些国家把资源都瞄准了海洋和太空,所以挖掘海洋资源是未来的趋势。
海洋稀土也是如此。
总有些人说日本深海稀土开采的成本过高,但是没有人想过,稀土和石油一样,就像石油一样,属于日本必须解决的问题。
它不是简单的能否开采的问题,是否值得的问题,它涉及到日本的整个制造业的战略问题,就算亏本,他们也会研究开采技术。
但是技术这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总是会被慢慢克服。
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三十年,总有一天是可以的,就以页岩油为例,以前中国只能开采数百米深的石油,但是现在2000米深的页岩油也不在话下。
当然看到这边可能有些小伙伴就急了,你说了这么多,日本未来还是能颠覆格局?
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国稀土最强的地方不是稀土的储量和开采,而是对所有环节的技术把控,单纯靠开采环节根本无法对我们产生影响。
在历史上这样的先例并不少。
比如老美从2007年开始,一直都在布局稀土产业,希望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国内不是没有稀土,事实上,他们在中国之前,一直都是世界稀土的主导者,国内很多地方都有稀土矿。
比如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矿山中都有大量的稀土,这家矿山属于美国钼业,但是在与中国的竞争中逐渐落寞,最终被迫关闭。
2007年后,美国钼业多次试图重启稀土矿,但是花费大量的资金也无济于事,因为老美根本没有稀土产业链,他们即使开采出来,也没有地方分离和加工,所以很快的就把自己折腾倒闭了。
2017年后,懂王扶持了另外一家著名稀土公司:MP Materials,帮助它获得了芒廷帕斯的开采权,然而懂王不知道的事,这家企业开采的矿石只能送到中国进行加工,然后再送回美国。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中国稀土的可怕之处。
稀土的产业链有开采、分离、冶炼、精密加工、这几个环节一个比一个难,而每一步都可以卡住后来者的脖子。
而中国在这几个环节里,不管是产能还是专利,都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以2020年为例,中国在采矿环节的产能占比是60%,但是在其他几个环节全部占到9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在稀土行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他国家想要突破,就必须搭建起所有的产业链,而这才是最花费时间的。
2016年时,老美就曾做出过评估,美国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重新搭建国内的稀土供应链。
然而这个时间被很多人认为还是低估了中国稀土
因为中国稀土成长到如今的地步,后来者几乎很难复制的。
这不是在开玩笑。
我们看看我们稀土是如何从逆境中发展起来的就知道了。
中国稀土的发展,经过2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70年代。
此时的中国只能将稀土开采出来卖给美日,然后再用高价买回稀土。
这是因为稀土种类有17种之多,而且是以化合物存在于矿石之中,常规手段难以将他们分离开来,国外又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所以我们只能将它当做大白菜出售。
直到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发明了串级萃取技术。
很多人至今没有明白徐光宪的伟大,串级萃取技术不仅打破了欧美垄断,更是将稀土提取后的浓度提升到99.99%以上,创下世界纪录,而且为了稀土行业的发展,徐光宪放弃了稀土专利,这才让我们稀土企业能够低价生产稀土。
单单这个环节,中国用了十年才得以突破。
但是仅仅如此依旧不够。
80年代后,中国稀土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精密加工环节,这才是稀土行业技术含量最高,突破最困难的地方。
稀土号称“工业味精”。
这是因为稀土金属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它必须经过再加工成稀土材料,然后才能搭配其他金属使用,比如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等。
但是这些材料的制备难度非常大,中国为此做了几十年的准备,才一步一步突破。
然而即使你突破了所有的技术,你依然不能打破中国对稀土的掌控,因为还有一个难度更高的问题:专利技术。
这才是中国稀土最大的王牌,也是中国曾经最大的痛苦。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在全球申请稀土专利,然后利用技术专利对中国稀土企业进行长达几十年的围追堵截,没有他们的授权,中国企业无法在其他国家售卖稀土产品。
为了对抗日本,我们组建了稀土协会,与日本住友到全球打官司,但是依然不能摆脱他们对专利的布局,吃足了苦头。
但是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稀土专利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整合资源,死磕技术。
2010年开始,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就是世界第一。
201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是其他国家加起来的2倍,到了2021年初,中国累积的稀土专利数量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在这之间,中国稀土吃的苦,可以说数都数不清。
中国稀土专利已经形成一个漫天大网,几乎将所有环节都给覆盖了,我们对于专利的覆盖远超当初的住友金属。
2019年,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发布了一篇动态,名叫:《中国稀土加工扼住美国命运的喉咙》的文章里,将稀土专利列为中国稀土的关键武器。
中国以30%的资源,掌控了世界90%的环节,靠的就是我们的专利。
所以日本想要突围,就必须先开采,开采后,还要搭建各个产业链,搭建完之后,还要面对中国庞大的专利,这才是最难的。
只能说天道好轮回,日本当初怎么封锁我们稀土企业的,在未来,我们也可以如数奉还。
所以我才说日本能否颠覆格局,不在于他们是否开采了海里的稀土,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让他们成长起来。
对了,你说我们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