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3月22日电 题:海通国际巨亏缘自舒适圈投资带来的错觉
作者 张翠霞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
(相关资料图)
海通国际从2020年盈利19.33亿港元到如今预亏64-66亿港元。外界有声音认为,本次海通国际业绩亏损与新股保荐业务极度萎缩、大笔投资地产债和中资美元债有关,投行和固收出身的林涌对海通国际巨额亏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业绩报告发布前辞职。不过,海通证券公告显示林涌先生是因相关工作安排辞去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职务。
回溯历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海通国际香港上市子公司业绩断崖式下跌,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导致香港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公司整体收入一直处于下降态势;二是股权和债券投资,因为市场价格和估值下跌而导致亏损;三是贷款预期信用损失(拨备)增加,导致了亏损加剧。中泰国际曾在研报中提及,海通国际来自机构服务和交易业务的债券类资产净值,按公平值的计量大幅下跌,这是主要的亏损因素。尽管海通国际缩减了所持有的部分权益、固收及投资基金所持有的投资风险敞口,同时还缩小了除股票之外的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架构、关闭英国交易平台,但交易与投资收入仍然出现了比较大的亏损。
而海通国际所管理的海通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此前主要投资于中资地产债,随着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爆发信用危机,中资房企离岸美元债相继爆雷,美元地产债出现了较大亏损,中资地产债尤其受到冲击,在所有投行的DCM(美国顶级风险投资机构)当中,资管越大则元气越伤。另外,在整个基金领域的持仓当中,海通国际几乎是将问题地产股踩了个遍,像恒大、花样年、华夏幸福、龙光等多家房企,基本上都有涉及。
从财报披露数据来看,海通国际前三季度有三笔定期融资预期未偿还,累计金额约8.59亿港元,其中一笔1.57亿港元早在2022年10月就已经到期。2021年公司计提减值约8亿港元,其中5.6亿源自踩雷2020年的一笔瑞幸咖啡银团贷款。总体来看,整个风险处置非常不理想。
虽然大家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但其他公司并没有出现如此极端的情况,甚至“精准”地将地产方向的雷踩了一遍。从海通国际林涌辞去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来看,林涌应是为了爆雷而“引咎辞职”。
林涌该被追究责任吗?我个人认为其辞职就已可以了,追责这块应该是很难的,公司所有的投资行为,肯定不是他个人单独决策,所以,对他来说,辞职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项了。从投资角度来看,整个风控委员会都有责任,只不过林涌或是主要负责人。当下券商机构的合规风控业务确实还有瑕疵。
放眼整个中资券商业务,不止海通国际,光大控股、兴证国际和交银国际都产生了巨额亏损。其中,光大控股2022年巨亏77亿港元,主要由于股权投资、二级市场投资、汇兑损失以及联营公司计提减值等因素;兴证国际亏损近3亿港元,由盈转亏主要归因于股权及债券投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亏损;交银国际巨亏近30亿港元,同样是大额踩雷地产美元债,不足300亿港元的资产投资头寸高达150亿港元,且绝大部分是固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全球货币紧缩下,对地产行业将有非常大的冲击和负面压制,这些机构还不断在房地产领域下重注,这是非常不理性的。第二,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又会导致整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如果股权和债券投资没有很好的风控和对冲机制,就会因为市场价格或估值下跌而导致亏损。第三,贷款逾期、信用损失(拨备)等问题的出现也会导致亏损情况增加。其实,导致亏损的客观因素较多,例如,中国香港2022年的IPO市场遇冷导致投行业务腰斩。同时,交易及投资收入也出现大幅亏损,这也直接助推了中资券商业绩普遍亏损。
不得不强调的是,中资券商整个资产配置是不理性的,没有真正意义上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反而是存在比较明显的“赌”巨额资金的行为,这种风气也是导致这些中资券商股出现大亏的原因。十年来,中资地产企业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给押注于此的投资人带来了不菲收益,但长期收益的结果是,投资人忽略了发展周期和经济周期。曾经的地产美元债几乎是中资机构的标配,每年7到8个点的收益率是非常舒服的,这就导致投资人已经非常习惯于这种低风险稳收益的固收产品,忘记了舒适圈让人产生的巨大错觉,会认为它是永恒的安全边际。
市场在变,人也在变。经济周期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机构主要负责人不能够应变风险,风控团队不能应变变化,不能敏锐触及市场风向,那么,出现巨额亏损就是情理之中的。(中新经纬APP)